2015年湖州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56亿元,增长8.4%;完成财政总收入295.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7.8亿元,分别增长8.9%和8.5%;预计节能减排各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实现。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9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04元,分别增长9%和10.
6%。我市成为全国地级市中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企业培育工作全面加强。
启动“金象金牛”大企业和“高技术、高成长”企业两项培育计划,6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2家企业入围制造业500强。完成“个转企”2428家、“小升规”230家、“下转上”464家。
开展工业、服务业两大帮扶行动,协调解决实际问题2500多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新增217.6亿元,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由2.02%下降至1.58%。完成直接融资168亿元,新增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企业14家、上市公司2家。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99.9亿美元。
项目攻坚行动扎实推进。省外浙商回归到位资金184.2亿元,央企合作实到资金58.6亿元,实到外资9.8亿美元。建立谋划大产业、招引大项目推进机制,新引进首期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2.
9亿元,增长16.2%;103个项目列入省“411”实施计划,24个项目建成运营,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01.3亿元。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实现实体化运作,湖州开发区等平台新拓展空间28.9平方公里。
产业升级步伐持续加快。淘汰428家企业的落后产能,完成技改投资35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税、利润分别增长9.2%和11.5%、12.2%。金属新材、绿色家居产值规模双双突破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1.
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1.2亿元、网络零售额135亿元,分别增长13.7%和57.9%。推进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城市建设,全市旅游总收入和门票收入分别增长27.9%和20.3%。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增长39.9%。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45.2万亩,我市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居全省首位。
(二)发展活力切实增强 简政放权有序推进。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市级部门行政权力由9377项精减到3800项。实施审批服务“三联动、全流程”改革,提速普遍达到50%以上。在湖州开发区实行“一站式”集中审批服务。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新注册市场主体30402户。调整完善了市场监管和市区环境保护管理、农村公路管养以及中心城区城管执法体制。
城乡体制和要素机制改革明显加快。推进农村“三权”确权工作,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完成,流转土地经营权登记发证试点稳步实施,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率达到69.9%。德清县城乡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织里镇、新市镇小城市培育试点深入推进,练市镇列入全省第二批小城市培育试点。
出台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十条以及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土地使用税调整等政策措施,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4130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0370亩,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提高到269万元,我市被列为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对9个行业淘汰类、限制类产能执行用电加价措施。
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预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2.45%。新引进“南太湖精英计划”创业创新团队96个,新入选“国千”人才7名、“省千”人才19名,新增高技能人才1.6万名。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91家。新引进院地共建创新载体28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3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4%。
(三)环境品质加快提升 生态文明走在前列。湖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经***同意,由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批复。启动实施先行示范区十大示范工程,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全面铺开,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扎实开展。造林更新完成5万亩,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新增52兆瓦。梁希森林公园获批为国家级。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通过现场验收。
环境治理全面深化。清理垃圾河245.2公里、整治黑臭河258.9公里,完成河道清淤1103公里,新建城镇截污管网313公里,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83093户,生猪存栏量提前一年实现控制在75万头以内的目标;四大骨干水利工程全面启动建设,太湖水厂开工,治理城镇内涝点27处。
我市夺得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大禹鼎。集中开展治霾“318”攻坚行动,淘汰黄标车18043辆、小锅炉671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建筑石料开采量进一步压缩到4505万吨,在产企业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创建标准。符合水质功能区要求的市控以上监测断面比例达到90.6%,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60.
8%,提高了8.7个百分点,PM2.5日均浓度每立方米64微克,下降了13.5%。 城乡建设加速推进。深化“三改一拆”。湖苏沪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深化,杭长高速公路北延、318国道南浔至吴兴段改线等一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104国道五一大桥改建等项目开工,新建成农村联网公路200公里。
华能长兴电厂“上大压小”等项目建成。南太湖一体化发展规划基本完成编制工作,长兴县入选全省首批美丽县城试点县。外环道路东线、北线基本建成,新三院投入使用,11个老小区综合整治全面完成。
深入推进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主城区公交分担率提高了3.1个百分点。新增52个市级美丽乡村,6条示范带建设加快推进。市校合作共建新农村不断深化。
(四)社会建设协调推进 社会保障持续强化。城镇新增就业6.26万人,登记失业率2.98%。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台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办法,大病保险制度和在职职工医疗互助活动覆盖全市。
启动全民参保登记工作,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出台促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政策措施。竣工城镇保障性住房17994套,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1046户,参加住房公积金缴存的职工净增18054人。扎实做好稳定物价工作,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3%。
社会事业有效提升。实现国家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全覆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持续提升。中德工程师学院建成启用,上海交大、浙工大、杭师大在湖办学项目签约。一批社会办医项目有序实施,市和县区卫生创强工作联动推进。
完成红十字应急救护普及培训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82‰,出生缺陷率连续六年下降。深入打造“文化走亲”等特色文化品牌,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14个。大运河湖州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桑基鱼塘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钱山漾文化”获得考古学文化命名。湖州健儿在第十五届省运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社会治理切实加强。深化“六五”普法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深化民意导向型警务机制改革,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开展打击恶意逃废债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工程建设、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违法犯罪活动。
创新事故防范体系,深化“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加强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建设,创建12家省级放心农贸市场。平安湖州建设成效明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继续居全省前列。国防动员和人防建设扎实推进,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五)政府治理不断优化 作风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刻查找和认真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全面清理和规范村(社区)事务。整治“文山会海”等取得积极成效,全市“三公”经费支出减少33.4%。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反腐败力度进一步加大。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与***民主协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认真办理了160件市人大代表建议和331件市***提案。加强政府咨询工作。全面推行政府常务会议带头学法制度,不断提升各级公务人员法律素养。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评估清理,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
行政效能有力提升。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应对、主动谋划,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两看两比”活动,推行政府工作项目化管理、责任化考核。完善“12345政府阳光热线”运作机制,探索构建“阳光湖州服务指数”测评体系。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管,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新的改进。推进监察、审计、财政、国资联动,加强对公共资金使用、资产管理、资源交易以及土地出让、耕地保护等领域和环节的监管。
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其中出口增长7.5%,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8%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5%以上,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做好今年政府各项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总体原则和基本取向是:第一,坚持一个定位。这个定位就是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要把建设浙北区域中心城市、连接中部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统一于这一总体定位,以钉钉子的精神抓深、抓细、抓实,以城市特色的塑造和优势的发挥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聚焦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要切实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更加注重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契合、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融合、实力增强与民生改善相吻合,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行。
第三,把握一个基调。这个基调就是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
要以积极有为、奋发进取的状态,统筹做好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防风险、优生态、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力争取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切实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第四,强化一个战略。这个战略就是工业强市、产业兴市。
要立足我市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最大实际,紧紧围绕强工业、兴三产、优农业,坚定不移抓增量优结构、抓存量促提升,千方百计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第五,激发一个动力。这个动力就是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要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强化统筹设计和协调推进,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升级,不断释放各领域、各环节制度创新活力和全社会创造潜力,为加快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六,抓住一个关键。这个关键就是落实、落实、再落实。要把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坚持言必行、行必果,全面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以攻坚克难的勇气抓推进,以求真务实的办法抓落实,努力把一张张美好蓝图变成一个个美丽现实,让全体老百姓共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一)着力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深化政府治理改革。推进核准目录外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试点,全面实行企业“零地”投资项目不再审批,全面落实涉审中介服务市场化改革举措,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式”网上办理。
对“金象金牛”大企业培育对象实施“一对一”服务,动态培育“高技术、高成长”企业。探索推进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分类监管和整合重组。
推进城乡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三权”确权。全面建成县区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扎实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试点,稳妥推行宅基地跨社置换、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机制。完善中心镇发展改革评价办法,深化小城市培育试点。稳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公私合作项目库,加快城乡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快要素配置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差别化价格机制和“腾笼换鸟”激励倒逼机制。落实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十条以及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土地使用税调整等政策。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探索构建用能权、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机制。
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更好融合发展,重点支持信贷资源投向制造业、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和“三农”等领域。大力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力争新增挂牌和上市企业18家,完成直接融资150亿元以上。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培育新型金融业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快处置银行业不良贷款。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杭州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临沪、临杭工业区建设,紧盯接轨上海、对接央企和浙商回归。建好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跨境电商产业园区,鼓励装备、技术、能源资源进口。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二)着力推进产业提升,切实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以传统产业改造促进提质增效。加快推动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特色纺织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积极推动丝绸、茶叶、湖笔等历史经典产业振兴提升。加快完成童装、竹木业、椅业、耐火材料等行业提升行动,全面启动产值规模超10亿元的其他传统行业提升计划。
大力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实施百项“机器换人”重点项目;盘活存量建设用地7000亩;努力推进电子商务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新增市级“三名”培育试点企业12家。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以新兴产业培育构筑新增长点。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信息、物流、旅游、健康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深入实施现代装备制造业“四位一体”提升行动计划,加快生物医药、环保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
努力打造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全省智慧物流产业中心、地理信息产业中心。实施电子商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三进”工程,网络零售额增长50%。
加快河海联运、水陆联运体系建设,争创全国内河水运转型发展试验区。以建设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城市为引领,争创国家级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专项改革试点,组建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院,建设湖州旅游公共服务集散中心,努力培育千亿级旅游大产业。促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与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科技服务深度对接。
以大项目攻坚增强发展后劲。强化产业招商和精准招商,省外浙商回归到位资金205亿元,央企合作实到资金30亿元,实到外资10.5亿美元。加强大项目招引全市统筹、县区联动和专业化跟踪,主攻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和重大战略性产业项目,力求在引进五十亿、百亿级项目上取得突破。健全项目储备、落地、建设滚动推进机制,实施市重点建设项目171个,完成投资560亿元以上。完善市级特色产业工业园考评机制。
以创新型城市建设引领产业升级。以院地合作等方式新引进创新载体15家。新引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100个左右。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新组织实施100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和技术联盟建设,开发600项以上省级新产品。深化“浙江制造”培育试点,实施“三强”企业培育计划,促进质量强市建设和标准创新、品牌创新。加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
(三)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 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商合杭高铁湖州段,全力推进湖苏沪铁路项目前期。加快杭宁高速公路拓宽、申嘉湖高速公路西延、京杭运河航道整治等一批项目前期,开工104国道德清段改建等一批新建项目,推进杭长高速公路北延、318国道南浔至吴兴段改线等一批在建项目。实施水利“四大骨干、五项标准”工程。推进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努力增强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开展“多规合一”试点,推进全域规划编制。加快湖州中心城区和长兴、南浔“一体两翼”组团发展,加强滨湖一体化规划建设,启动弁山区域“一山两漾”整体开发等项目前期。基本建成康山大道,加快建设湖山大道。
加快奥体中心、仁北小学等在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浙北医学中心、杭师大附属滨湖实验小学、湖东小学,建成市民服务中心。启动苕溪东路拓宽等项目前期。争创公交优先示范城市。拓展“数字城管”覆盖区域和服务内容。全面开展无违建县区创建工作。协调推进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美丽乡村建设品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推进十大现代种业工程建设。培育5条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实施“一十百千”工程,推广生态化种养模式10万亩以上。
加快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促进农技推广联盟与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对接合作,继续实施一批新农村建设市校合作项目。修编完善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努力实现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区全覆盖,基本建成22条美丽乡村示范带,新增市级以上森林村庄35个。推进村庄经营,发展美丽经济。
(四)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切实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县区空气质量考核。继续突出扬尘、废烟、尾气三大重点,建立常态治理和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对煤电、水泥等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的运行监管。
推进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扩大集中供热区域范围。积极推行煤改气、油改气,鼓励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等项目建设。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高污染机动车限行区域。深化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焚和综合利用。继续以最严厉的手段控制矿山开采总量。
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坚持和完善河长制,巩固“清三河”成果。在市控以上监测断面中全面消灭劣Ⅴ类水,力争消灭Ⅴ类水。全面深化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截污管网建设,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面和运行率。
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管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大力推广中水回用,促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深入开展清洁土壤行动,实施“肥药双控”工程,加强工业危险废物、城乡生活垃圾、病死动物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置,建成建筑渣土循环利用中心等项目。
加快生态文明创新实践。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城乡建设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资源集约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弘扬、体制机制创新六大专项行动,项目化推进十大示范工程和“名山、名湖、名镇、名人、名品”工程。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建立健全差别化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制度,推动形成严格高效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制度体系。加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合作交流。组建中国湖州生态文明研究院。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力争通过现场验收。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全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切实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就业帮扶和促进工作。促进城乡居民经营性和财产性增收,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整合衔接政策,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和受益面,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健全专项救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价格监管。发展老龄事业,保障妇女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促进慈善、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
推动社会事业创新发展。实施发展学前教育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小班化教学,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积极开展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高中段教育配套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
启动实施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打造高标准的城乡居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加快构建分级诊疗机制,发展中医药事业,建成省卫生强市。完成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七周期”项目。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打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办好市第八届运动会等重大赛事,筹备第十六届省运会。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民营医院床位占比达到20%以上,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达到45%以上。
提升社会法治化水平。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和“平安细胞”建设,提升平安湖州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支持法律服务业发展。加快信访法治化改革,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始终坚持民意导向,深入推进警务改革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和积分制管理。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事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气象服务,完善应急联动,提高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加强宗教事务规范化管理。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一)推进政府履职科学化。 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精简人员编制,清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开展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改革试点,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建设。
探索推进县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打造法治化的发展环境。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全面加强和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谋划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切实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推进行政决策规范化。 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程序。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出台前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与***民主协商等各项制度规定。
对涉及民生的重大决策事项,决策前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认真执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规定。健全决策后评估和纠错制度,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和决策咨询制度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
(三)推进权力运行透明化。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加大行政监察力度,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努力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强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围绕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促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加快打造“阳光政府”。
推进政府门户网、政务服务网和“湖州发布”微博矩阵、微信平台建设。
(四)推进作风建设长效化。 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项教育,防止“四风”问题反弹。进一步加大精文简会力度,完善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健全村(社区)事务准入机制,继续办好“12345政府阳光热线”。
严格落实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等各项管理制度,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做到“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进一步加强政务督查,推进政府服务规范化、精准化、长效化,严厉整治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