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钧儒的故事 青春励志故事沈钧儒:民主进步 一生追求
开国大典:毛泽东、董必武、沈钧儒(右一) 资料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9日电(记者 刘敏慧)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隆重举行,一张珍贵的照片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照片中一位银髯飘逸的老者站在毛主席左后方,他身材清瘦,优柔儒雅而凛然威严。
他就是原民盟中央主席、新中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被赞誉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的沈钧儒。中国青年网记者精心编写并在今日的青春励志故事主页推出这位一生追求民主进步爱国志士的励志故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隆重举行,一张珍贵的照片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照片中一位银髯飘逸的老者站在毛主席左后方,他身材清瘦,优柔儒雅而凛然威严。
为什么这位老者地位如此重要,站在主席的身边?他是谁?
他就是原民盟中央主席、新中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被赞誉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的沈钧儒。
1902年,沈钧儒(右二)全家合影。资料图
这位跨越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老者,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和法治的新中国奋斗了一生。
寻求救国真理 勇做“宪政斗士”
自1840年中国被英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国门后,数十年间,西方列强接踵而来,侵略的触角由沿海边陲,伸延到中国内地的每一个角落,昔日的天朝大国,一次一次遭受赔款割地的耻辱,中国人民一步步坠入灾难的深渊。
1948年秋,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代表进入解放区,共同筹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同年9月30日,沈钧儒(前排左三)与其他各民主党派代表在哈尔滨合影。资料图
沈钧儒的青少年时代,正是清朝走向衰落的时期,他和每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华夏儿女一样,被这种奇耻大辱所震撼。他大量阅读康有为、梁启超有关维新变法的文章,并深受影响。恰此时,清政府迫于内外局势的压力,被迫推行改良措施--派大臣出国考察宪政,酝酿实行君主立宪制、送大量留学生出国,以缓和人民的不满、消弭日益增长的统治危机。
“究竟,怎样才能使国家臻于强盛?”沈钧儒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答案,于是已中进士的他毅然放弃了京官之职,远渡重洋留学日本,去找寻救国图强之策。
1949年9月,中国民主同盟参加新政协会议,图为全体代表合影。第一排左起第五人为沈钧儒。 资料图
沈钧儒进入了东京日本私立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的政治学说和法律。两年的苦读,沈钧儒于1908年4月顺利毕业回国,到法部任主事。回国后的沈钧儒大力推进国内立宪运动,他为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福祉多次上书清廷吁求立宪,接连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活动,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一次次的失败,终于使沈钧儒认清了清政府假借立宪之名,行专政之实的本质。
毛泽东与沈钧儒见面时亲切握手。资料图
随着全国“保路风潮”的兴起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沈钧儒和其他许多立宪派人士一样,转而支持革命一方。1912年5月,沈钧儒加入中国同盟会,他彻底放弃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与清政府决裂。然而沈钧儒“求民主、行宪政”的理想仍未放弃,他说:“从民元(民国元年)前我就参加了宪政运动,直到现在,宪政一天不完成,我就还是宪政运动的积极分子。”
辛亥革命后,沈钧儒先后参加中国民国国民共进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党、民宪党,试图以“政党政治”维护民主共和,从“讨袁护国”到“南下护法”,从反对南北军阀混战到倡导苏浙皖三省自治,沈钧儒为自己的理想而苦苦奋斗,即使几遭杀身之祸,他也丝毫没有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