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华绝句 吴兴华《绝句四首》赏析

2018-03-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 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 陌生的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 江南一夜的春雨,乌桕千万树 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 [赏析] 这首<绝句>被多位评

一 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 陌生的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 江南一夜的春雨,乌桕千万树 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 【赏析】 这首《绝句》被多位评论家所引用评论,如宋淇《论新诗的形式》、卞之琳《吴兴华的诗与译诗》,以及张松建《新传统的奠基石》中都有专门介绍,都同意这首诗别开生面,能代表吴兴华在诗歌化古与革新方面的成就。

当然,评论大都停留在“古味”、“含蓄”、“音乐感”等表层,缺乏深度解读。冯睎乾特意指出,此诗的原型,其实就是明人林章(字初文)的诗《渡江词》。

所以要读懂吴诗,必须先解读林诗,两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待东风不待潮, 渡江十里九停桡。 不知今夜秦淮水, 流向扬州第几桥。(一作:送到扬州第几桥。

) 林诗之意,是有一人乘舟踏上旅途,离开扬州,扬帆而去,却又对情人恋恋难舍,于是不愿借东风与潮水之便,为的就是航速慢一些。可就算摇橹前进,他也还嫌快呢。于是渡江十里,就停了九次船,真是情深意长。但诗人觉得,单单如此,还不足以表现旅客的留恋与无奈。

于是就有了最后两句。东风与潮水都是由东向西,旅客本来可以借风潮之便,那说明他是要扬帆西去。而秦淮水的流向恰好相反,是由西向东。于是旅客在船尾往回看,却看不见情人的身影,也看不见扬州繁华,只得木木地立着,看着船下汤汤流水,心里忽然生了一个奇思妙想,这些流水正奔赴扬州而去,今夜会送到扬州的哪座桥?如果能经过情人家门口,能不能将我的思念带去,传达给她呢?四句诗,将眷恋思念之情层层推进,真是情深意浓,感人至深。

而吴兴华的诗化用这首《渡江》,但情景与意境都大不相同。林诗写的是“别离”,吴诗却有两种可能,一是写“寻人”,二是写“等人”。这里分开来解析。 一、寻人。

既是寻人,那自然不能一日千里,而最好是一步一停,仔细辨认寻找。既然要慢,那就不能借东风和暮潮的便利,可吴诗偏偏说“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旅客的航船是由西向东,与东风和暮潮的方向相反,一旦遇到风潮,航速会减缓,或者靠岸停泊。

甚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旅客就是林诗中那位西去之人,此刻回到秦淮,要寻找旧情人。但时日已久,他已忘记她的住处。于是走走停停,在许多陌生的门前停船,前去寻访打听,但都未能如愿。

江南一夜的春雨,乌桕千万树 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 这两句诗写得极精巧雅致,又极含蓄蕴藉。其实暗暗用了几处前人诗文。“江南一夜的春雨”,让人想到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考虑到诗歌第一句是“暮潮”,那时间已过去了一夜,他彻夜难眠,又迎来了清晨时分。

春雨过后,河水涨溢,白茫茫一片,岸边乌桕林立,千树万树,望之不尽。而“乌桕”又是有其特定含义。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之句,温庭筠《西州词》也写道:“门前乌桕树,惨澹天将曙。

鸂鶒飞复还,郎随早帆去。”于是,乌桕成为与爱情息息相关的伯劳与鸂鶒栖游的所在,又或是期待恋人的女子门前的风景,充满了离别与等待的隐喻。

旅客眼前的千万树乌桕,都在等待伯劳归来。那么到底哪一株属于自己的情人?他寻觅不见,心里又是急躁,又是惆怅,于是眉头不展,喟然长叹一声:“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但惟有滔滔河水,昼夜不息,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二、等人。 即是等人,那诗中主角就是一位女子了。我们姑且编写一个故事吧。她有个心上人,未能成亲,相好之后,就顺流而下返回故乡。他们约定好重逢之日,但男子未能守约,经久不归。

女子非常痴情,日日在河边等待,期待着郎君乘舟返回,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诗句: 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 陌生的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 “仍然等待”,说明她已等了不知多少日子,但痴情并未改变,依然等着“东风吹送下暮潮”,让郎君的归舟可以行驶得更快一些。

但是“过尽千帆皆不是”,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却都没有送来她的郎君。 她心里无限感伤:郎君啊,又是一夜江南春雨,多少桃李已被雨打风吹去,我的容颜又岂能长久?你怎么不趁我青春年少,早些回来践约,过美好的日子?但这些直抒胸臆的话语,诗中都没有说,只淡淡地写了“乌桕千万树”,真是言浅意深。

一株乌桕,代表一份思念,等着伯劳飞回栖息,那千万树乌桕,又是何等的渴望啊!

可惜郎君始终没来。女子默默地念叨: 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 女子一腔真情,却无处倾诉。她不知道男子的地址,所以连信件传情都不能够。那么,她唯一的指望,就是靠流水寄情。正所谓“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眼前一流江水,从眼前滔滔而过,或许它也将经过你门前的长桥,那么,它能不能捎去我的心意,催你早些回来呢?女子的深情,自此已跃然于纸,感人至深。 这样一首诗,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真是“诗无达诂”,可见吴兴华诗的含蓄与灵动。

二 一轮满月滑移下无垢的楼台 微步起落下东风使桃李重开 仿佛庭心初舒展孔雀的丽尾 万人惊叹的眼目都被绣上来 【赏析】 这首诗写得非常清新,看不出用典的痕迹,倒是充满隐喻、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的是一幅月光下的美景,在他的绝句诗中非常特别。

诗歌第一句倒是平淡无奇,用了“满月”和“无垢的楼台”两个意象,又用了“滑移”这个动词,营造出洁净清幽的意境。

第二句是写月下之景。“微步起落”即可以形容月光徐徐照进庭院,温柔可喜;又可形容东风款款而来,一路拂动庭中枝叶花草,仿佛美人的凌波微步。“东风使桃李重开”,用法接近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月光之下的庭院,一切与白天不同。一眼望去,处处跳跃着月光,触目都像是桃李盛开,顿觉生机无限。这样的比喻,诗人觉得还不够,于是就有了下面两句。 仿佛庭心初舒展孔雀的丽尾 万人惊叹的眼目都被绣上来 诗人大处着眼,将庭心比作孔雀的尾屏。

“万人惊叹的眼目”又分两种解释:一是看到庭心月色之美,万人都惊艳得目瞪口呆;二是在孔雀的大尾屏上,我们可以看到五色金翠线纹,其中散布着许多近似圆形的“眼状斑”,这种斑纹从内至外是由紫、蓝、褐、黄、红等颜色组成的,美丽得让万人惊叹。

按照下文的“绣”字,应当以第二种解释为妥。也就是说,明澈的月光之下,庭院中热闹非凡,仿佛桃李盛开,像是孔雀将丽尾缓缓打开,显出了当中的色彩与图形。

而“绣”字用得精妙,似乎天地之间有一双巧手,将美景细细绣出,显得精致清雅,又别具一格。 短短四句诗,文字简约,将月景写得静谧中有灵动,清新而又透出华丽,营造出一种迷人的意境,值得反复吟咏。

三 昨天我曾献给你朝日的蔷薇 引来十里的蜂蝶上你的素衣 如今我带来一束无色的花朵 空际疏疏的几点,伴白云齐飞 【赏析】 此诗写的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从而从容自得。这可以看做是一种人生体悟,也可以读成一篇诗论。

第一句中“朝日的蔷薇”,勾勒的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蔷薇为藤生植物,一般攀援于树干或墙体上,春日里数百多同时开放,花瓣粉红娇嫩,在朝阳下定然是一派艳丽,可以引来“十里的蜂蝶”。

年轻时情窦初开,少男少女彼此钟情,胸中爱意澎湃,如胶似漆,恨不能两个融成一个。这种浓烈的初恋,当然只能用蔷薇之类色彩艳丽的花朵方能比拟。但这种爱情,纵然浪漫, “十里的蜂蝶”一齐拥来,热闹之极,但蜂蝶到底轻浪,采了花蜜,旋即振翅远去。

这时的爱情,容易失之于浅浮。 时过境迁,情感经过沉淀,变得含蓄而悠长。第三句中“一束无色的花朵”,可以理解为青竹。马天来《赋丹霞下寺竹》中写道:“人天解种不秋草,欲界独为无色花。

”所以“不秋草”和“无色花”,就变成了青竹的别称。心智成熟的人,不再追求浮华,而是转而欣赏平淡的景致。于是此刻的心绪,情到浓处,表面看来变得平淡,就像一幅中国画,画中疏疏几枝青竹,不施粉黛,立于白云之下,随风摇曳,悠然淡远。

当然,此诗也可视作一篇诗论。吴兴华做诗,起初依仗其才华,致力于辞藻与典故之堆砌,繁复华丽,造成凄美冷艳的诗境。但随着文笔日渐成熟,就将这些看得淡了,开始寻求下笔自然,想极力摆脱造作。

正如杜甫所说:“美人细意熨贴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而吴兴华的这首诗便是如此,意象平淡简远,节奏轻快和谐,读上去如有一股清风拂面。但平淡不觉其平淡,华丽不觉其华丽,可见其运功之细致。

四 天才表面上总要人力的凝妆 暴露在群众眼中听凭说短长 从生到灭被一切误解所颠倒 美人盛时的颜色才子的文章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诗论,有傲骨,有见地,有执着,也有些牢骚。第一句“天才表面上总要人力的凝妆”,说的是对诗歌的见解。

比如我们总说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这种天然清澈,真的是李太白天生就会的吗?当然不是,这种境界,乃是李太白经过多年锤炼的成果,将诗艺烂熟于心,才能挥洒自如。

表面上看去浑然天成,不露凿痕,其实是精巧的人工,也就是吴兴华所说的“人力的凝妆”。 第二句表现的是对自己诗歌的信心。“听凭说短长”,明显是出自赵翼的《论诗》“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赵翼推行“性灵”诗风,与当时诗坛主流分庭抗礼。而吴兴华也目下无人,觉得时下诗坛并无足观。自己的诗歌木秀于林,卓然不群,就听凭别人议论吧。但这些议论,并不能影响他的主张。

因为在他看来,写诗的人多,懂诗的人少,大多数人只是矮人观场,人云亦云而已,当不得真的。 但这种执着,难免遭到误解。于是第三、四句语气颇为决绝。“美人盛时的颜色”,清丽动人,却并不见得就有好运。才子也是如此,因为文章太过出众,就容易遭受嫉恨,最终命运多舛。

但美女依然是美女,才子依然是才子,就算“从生到灭被一切误解所颠倒”,但总有一天,其价值会被人所发现,于是可以对那些有意无意的误解者说一声: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