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儿子 周大新《安魂》:把没来得及跟儿子说的话说出来
在北京图书博览会上,中原作家的代表人物周大新带来了自己的新作《安魂》。
这部《安魂》,是举笔维艰的作品,因为提起笔的不再是一名熟稔文字技巧、斩获茅奖的职业作家,而是一名再普通不过又再心碎不能的父亲,笔端写下的是对英年离开人世的独子的独白。
2008年10月,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揭晓,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获奖,领奖时,周大新表现得平静得体,而实际上,当时他心中深藏着巨大的痛楚:就在那两个多月前,他的独子因为脑癌,在承受了三年的疾病折磨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儿子离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周大新"什么事情都干不成"。直到他意识到,如果不把这份心底的痛表达出来,可能再也无法继续日常生活。于是作为作家的他,决定用笔记录那段岁月,"为儿子,为自己,也为其他失去儿女的父母"而写。
在《安魂》中,周大新与儿子,仿佛是在促膝对谈,通过对谈,将儿子出生、成长、上学、恋爱等等往事细密地追忆。他将作为父亲的自己一刀剖开来,挑拨出那些世俗观念和作为,既是深深的自责,也是对孩子生长大环境的反思。
《安魂》中前半部是真实回忆,而后半部却借由已逝儿子的"口"虚构出一个"天国",通过儿子与古贤智者探讨生死、人生等哲学命题,来表达自己对生死的思考。记者李倩倩电自北京
对话周大新
关于新作
一边想象"天国"一边寻求安慰
辽沈晚报:能不能请您谈谈您的新书?您通过这部《安魂》,您想要表达些什么?
周大新:这本书主要是写死亡,写我对死亡的认识和看法,对人生的认识、看法,透过这本书想要传达这样的思考。
辽沈晚报:你说这是直面死亡的作品,提起笔就要面向死神,写完这部作品,对于死亡,您有怎样新的感悟,或者说思考?
周大新:一般人看到死亡,会觉得恐惧、害怕、不安,这些心理感受我通过自己家里的事,自身有了深刻的体会,我想通过描述今后去的那样的一个世界不像之前想象那么可怕,或许对生者是一个安慰。
其实关于死后究竟人会怎样,科学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能给的都是非常残酷的,但是科学做不到的,文学可以,也是文学应该发挥的作用。通过这本书,我想给死去的我的孩子和我自己带来安慰,因为希望能给其他的那些正在面对和将要面对这样状况的朋友提供一种支持、支撑。
辽沈晚报:这部小说采取的是父子"对话"的方式。有现实,有虚构,是怎么想到使用这样一种方式呢?
周大新:的确是我自己愿意去相信有这样一个世界,因为想象这样的一个世界,也是对我自己的安慰。
辽沈晚报:对于"天国"的描绘,您有怎样的参考吗?
周大新:这部作品里,"天国"的世界,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希望他可以生活的世界,也正因为是通过我自己的想象,这样也才能给我带来安慰。
辽沈晚报:中国作协的创研部的梁鸿雁老师提到您的《安魂》时,说这部作品中写实的部分,可能是像卡波特《冷血》那样的报告文学一样的作品。
周大新:前面的全部是真的,而虚构的部分。我只是想把没来得及跟我的儿子说的话说出来。(周大新沉默了许久,没再能说下去……)
关于读书
书评体系做好选好书才能容易
辽沈晚报:您曾提到过"有书才能安心",现在书的市场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书太多,选择太多,反而不好选择,您对于我们的读者,在读书和选择书上,有什么建议?
周大新:我常常逛书店,也有不知道如何选书的困惑,经常把书买回去一看,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一本书如果没有专业写书评的评论家的推介,没有口口相传,身边好友推荐说"值得一读",如果只能盲目地选择,也只有先买回来,自己来看了,我经常看广告上说得很好买回来一看不是那么回事,书也只能看了两眼就扔在一边。
像我这样职业看书的人都这样,更何况我们的读者,全靠我们读者去盲目地找,确实有困难。所以我就希望有一些负责人的评论家能帮大家推荐一些好书。
辽沈晚报:现在由于网络阅读的出现,和手机阅读的养成,出现了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现象,对此您怎么看?如何寻求阅读的厚度呢?
周大新:看有些书是需要有耐心的,可是现实生活下,读书的时间很少,很多人只能"扫一下、读一下"这样的看,这不能抱怨。
社会生活走到今天,深阅读是更为重要的。书有很多种,有些看着很累,有些看着很愉悦,我也经常在想休息的时候看看生活的愉悦的书。但还是希望大家能留一部分时间,虽说生活很忙碌,但还是能安下心来为了精神的成长留出一些时间,不给孩子、不给爱人、不给工作,只留给值得一读的好书。
辽沈晚报:您刚才提到看着累人的书,最近王蒙也在提倡读费劲的书。
周大新:有些书读起来确实是累人的,那些经典的、重要的书。比如一些哲学书需要边读边思考,一次可能只能看几页,但还是需要持续的,因为它会让人从精神上成熟起来,在思想上发现新的疆域,虽然累人,还是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