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影评:爱情敌得过现实,但敌不过人性
1
影响一代人的《后来》
还没看过这部电影的同学,一定知道《后来》这首歌。
上高一的时候,我坐在教室后排。在一次英文课上,正当我偷偷跟着随身听哼着「你都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是很沉默」,哼得刚进入状态的时候,一个声音打断了我:
「小明,滚出去!」
这样,我被英文老师罚站了一整节课。但我反倒十分高兴,因为可以在教室外更加肆无忌惮地哼唱这首直击灵魂的歌了。
一起来感受下万人合唱版的《后来》吧。
2
后来的我们
转瞬过了十几年,刘若英把这首歌变成了一部电影。用更立体的方式,给人们呈现了如下这样一个简单而平凡的故事:
恋人之间是如何自然而然地从相爱走到了分手。
中间没有那么多的动人心魄,也没有很多青春电影里惯用的怀孕、堕胎、车祸、癌症这些情节。
刘若英要做的,就是以最自然地方式来呈现。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她做到了,这部电影还不错。尽管很多观影者对这部电影给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电影情节混乱,玛丽苏各种鸡汤式的对白太多,但我认为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并不影响它作为一部优秀电影的整体。
在我眼里,欣赏一部影视作品,跟观察经济是一样的,最好站在宏观层面去理解它到底要表达什么,以及这种表达的目标是否达到。
如果达到了,那么从艺术上,它就是一部好电影。当然,从商业上来看,这部电影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有望刷新前任系列,成为国产爱情电影票房榜首。
3
现实与人性
以下部分只是我的理解,大家见仁见智。
看完电影的最大感受就是:
爱情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浪漫与美好,也没有人们以为的那么现实与不堪。它就是一种而然而然的发生,可以排山倒海喷薄而出,也可以瞬间崩塌烟消云散。
以上就是电影主人公林见清和方小晓的爱情故事。或者更深入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客观上传递了一个不太容易被人注意的感情法则:
爱情敌得过现实,但敌不过人性。
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最本源的那些作为动动物的可能都被你忘却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的属性:
性欲、虚荣、懒惰、窥私、贪婪、恐惧….
爱情更多的是与性欲有关,它和婚姻有本质的不同。婚姻是一系列合同式规则的合集,而爱情更加直指人性。离开了性欲,也就没有了爱情。这就为什么很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因为它扼杀了人性的自由。
整部影片围绕两个奋斗中的年轻人在北京的生活展开,女生放弃了最开始的「嫁给有钱人」的爱情梦想,跟随男生挤在出租屋里。
看起来,现实似乎在真爱里不值一提。但最终两人的爱情却败给了人性,比如男生在网上与其他女生的聊天,让女主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男生为何要这么做?这便是一种人性。
4
女生为何离开?
人们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这更多的是指男人没有能力赚到足够多的财富,但女人赚不到很多钱却是可以被原谅的。
这符合人类从诞生开始就植入基因里的两性分工原则:
雄性负责觅食,为雌性提供繁衍后代的遮风挡雨的住所及必要的食物,而雌性负责生育繁衍后代。
所以我们不能怪女人“现实”,她们不追求物质的安全,如何安心繁衍后代呢?不是三言两回道德谴责就能改变女人的这种“现实”的,它是千百年来刻在染色体上的东西。
回到影片当中,方小晓现实吗?当然,毫无疑问!
如若不然为何一开始要找地震局的博士找国企的处长,这一切不就是奔着北京大房子而去的吗?观众们不要忘了,方小晓并没有一开始就选择林见青,后来的这种选择充满了「退而求其次」的无奈和妥协。
但如果你要因此去谴责女主,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没有什么值得谴责的!只是方小晓把这种对“安全”的追求露骨地大胆地表达了出来而已,别的姑娘,可能只是用了很好的甚至有些文艺的话语来包装自己的这些诉求。
理解女主的诉求,甚至理解整部影片的走向,我们始终都不要忘了两人相处的时代和生活背景,那就是北京高昂的房价和男主穷困甚至有些潦倒的生活现状。
一开始方小晓愿意和林见青在一起某种意义上也是无奈之举,实际上是把对现实的要求,从“立即兑现”转成了“未来兑现”,所以当他发现林见清想不明白自己未来要的是什么,当他发现林见清不仅穷困甚至开始潦倒自暴自弃(和人无理发脾气、和人打架、客服电话里骂人)的时候,她的离开,也便不足为奇了。
女生们常说, 我可以容忍你现在很穷,但我不能容忍你让我看不到未来和希望。方小晓的离开,正是在这种希望逐渐破灭之后的一种自然选择。
5
爱情的底层逻辑
看到电影里女主因为男生一时的穷困(更多是潦倒以及由此引发的两人相处模式的变化)而选择离开,这一幕让我颇为触动,因为在我创业初期,我也经历过与影片里类似的情景:
自身情况窘迫,看不到未来,还时常爆发情绪黑洞。女生的离开也更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责怪,没有对错,都是人性。你无法也不应该让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姑娘,在你身上耗着,为你所谓的未来和梦想买单。如果你的未来是万丈深渊呢?
后来的我就想得非常明白,如果我没有足够的能力来为女生提供「安全」这种女性刻在基因里的诉求时,我宁愿不谈。这是我理解了爱情最底层的逻辑后的一种选择。
所以什么是爱情的底层逻辑?
扒开包裹在爱情表面的荷尔蒙,下面全是人性:
男人对女人忠诚的要求,女人对男人安全(物质)的要求。
爱情里,男人看女人和女人看男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前者是忠诚。这就是为什么男人打心底都有「处女情结」,因为基因里就刻着对「亲子不确定性」的担忧。换句话说,在漫长的进化当中,男人无法确定女人的孩子是自己的(但女人可以),因此便发展出处女倾向,它是唯一能确定孩子是自己的方法。
后者是安全。即是进化早期的食物(房子车子票子)。
因为女性在一生当中可能繁衍的次数是非常有限的,总共只排出400-500个卵细胞。因此她们在择偶时,会对男生的「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更挑剔。这就是为什么年轻女生在找对象时总比男生要求更高,「剩女」的人数往往远超「剩男」的根本原因。
而男生呢,一次就可以排出数以亿计的精子,他们的进化选择策略,就是「广播种」,以筛选出最优的基因。这也就是为什么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出轨」的根源。
以上就是千百年来,刻在人类基因里的爱情底层逻辑,也就是我所说的人性。
电影里主人公爱情的失败,毫无疑问是林见清事业发生转向的重大催化剂,他一下子清醒过来。开始疯狂地觅食,最终也带回来一大堆的食物。
然而此时他没有再去找方小晓,而是找了别的女人结婚生子。这一幕在电影里被处理得非常轻描淡写,但却无比地贴近生活的真相。再回到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见清在网上和一个同为房产经纪的女人聊天,这无疑也给小晓心里插进了一把刀子。
这一切,都说明了男人的心理本性不可能对雌性做到专一,总是有冲动要去找别的女人,这不是道德的问题,这是本性的问题。
6
最终谁都没有变
再后来的电影结尾,两人十年后再相遇,各自缅怀当年的回忆,出现了一段经典对白:
男:如果当时你没有跟我分手
女:那我们之后也会分手
男:如果我当时足够有钱 我们住进一个有大沙发的大房子
女:你可能找了不下十个小三了
男:如果我们当时就是不管不顾就是结婚了呢
女:我们离婚好多年了
男:如果你可以陪我坚持到最后
女:那也许 你就不会成功
看到了吗,这就是爱情的逻辑。该分手永远都要分,没有什么如果。如果只存在于玛丽苏的言情小说里,从来就不存在于现实当中。文艺作品通常都是感性的有温度的,但现实往往是理性的甚至是冷酷的。
这就是他们爱情的结局。方小晓说找了一个有钱的老公要移民美国了,林见清说她在撒谎。这个细节电影没有做进一步的确认,但我认为它是真实的。
最终,大家都回到了自己最本来的样子。
跟小晓在一起时见清在网上聊别的姑娘,事业成功后找了别的女人结婚,结婚后又不忘惦记着前任还试图同住一屋要不是在酒店大堂撞上同事很可能还要来一次前任炮。
小晓找有钱人失败两次后和见清挤在了出租屋,这是她对基因本性妥协的短暂“美好”时光,而当她发现见清不仅贫穷甚至堕落之后,她的心理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堆积,就是离开。
7
出口在哪里?
电影最后,林父信里的话可谓是对整部电影做了最好的注解:
要不负彼此,不难。但要不负一生,太难。
在一起的时候好好对待彼此,便也就是不负彼此了。但要一直在一起,一辈子不负彼此,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性始终会让你挣脱道德和其他条件的约束。你总会去追求那些刻在基因里的东西,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有些看起来很露骨,另一些看起来很隐蔽,但本质没有差别。
有多少情侣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和自己的另一半在一起,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没有过任何对对方「不忠」的想法?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开始就说,爱情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但也没有你以为的那么糟糕。它就是一场自然而然的发生。
遇到了,就好好珍惜,不负彼此。失去了,也不要过于悲伤,继续往前。
一切的一切,其实都只是自欺欺人的妄念。终究我们要学会放下,才能体会到人世间最本真的快乐。
本文来源:【套利游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