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许鞍华 【新闻】谈美学的终极关怀——潘知常教授为华中科技大学师生带来学术盛宴

2017-08-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记者 康锐) 6月15日和16日,连续两天,我国著名美学专家潘知常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两场关于"终极关怀"的讲座,分别以"从李后

      (记者 康锐) 6月15日和16日,连续两天,我国著名美学专家潘知常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两场关于"终极关怀"的讲座,分别以"从李后主词谈美学的终极关怀""从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再谈美学的终极关怀"为题,由此引出"下一步,我们向何方去"的思考。

       曹操"慨当以慷"四字虽出自君王之口却何以为天下所共唱?李后主一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何以流传至今?而今天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为何只在国内叫好声一片却难于跻身世界?潘知常教授为我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曹操和李后主的诗词中,表达的是人人心中所共有的情感,它脱离了人狭隘的社会角色而回归到人最本真的生命状态,因而能给所有人的情感以抚慰。

这也便是所谓的终极关怀。而《金陵十三钗》中的人物被烙上了角色的印迹。妓女就应当替女学生去忍受侮辱么?她们的人格尊严在哪?我们正为之感动、为之称颂的,没有体现出对人之为人的关怀,这便是《金陵十三钗》的败笔。

       安史之乱中,杜甫是真正为民流泪的诗人,是唐朝乱世的良心。但为何又说"疯狂的安史之乱没有将杜甫刺伤成诗人"?从杜甫的《北征》、"三吏三别"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于百姓最卑微的渴望的关注,看到了他为天下穷苦人落下的泪。

诚然,这就足以使他被历代中国人所仰望。但是今天,当我们从人类终极关怀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杜甫时,他的诗狭窄了,他的泪懦弱了。

面对安史之乱,他表现出的不过是对弱者的"怜"。他没有看到动乱中人灵魂的溃败,无论是君是民。杜甫终究没有突围出中国传统文人的局限,终究没能说出那句"让革命接受人道主义的审判",因而杜甫败了。

       张艺谋和杜甫的败笔是中国文化艺术的败笔,而我们从中获得的启示,又何尝不可用于指引中国今天的发展。

我想,这才是潘教授两场讲座真正要告诉我们的。        "我们的瓶颈就在于我们缺少一份对人的终极关怀。"我们必须要跳出角色化的价值判断体系,以一个"人"的情感方式去思考,方才能明辨人类所共同认知的美与丑,方才能为世界所接纳。

       但怎样跳出我们固有的价值体系呢?潘知常教授给我们的答案是学习,向西方学习,而且是全部拿来。我们何必要坚持自己的特色?我们有资格、有能力批判地继承吗?倒不如先全部学来,又何妨呢?至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他坦言:我们的文化大部分是有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