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这样的青春片 为何被指毒害青年

2017-11-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很多微信网友发信息让我聊一聊最近的电影<匆匆那年>.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最近几年,所谓的青春爱情电影增多了.而且大多一个故事套路,那就是,大学毕业前,各种好玩,大学一毕业,就各种苦逼了,尤其苦逼的是相恋的人,没有一对儿不是分开的.<那些年>.<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是这个套路.直接一点说,这一类型的电影故事,已经可以车床生产,在哪里亲嘴,在哪里上床,在哪里堕胎,在哪里分手,在哪里感慨青春已逝,都是“约定俗成”的了. 这种泛滥的

很多微信网友发信息让我聊一聊最近的电影《匆匆那年》。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最近几年,所谓的青春爱情电影增多了。而且大多一个故事套路,那就是,大学毕业前,各种好玩,大学一毕业,就各种苦逼了,尤其苦逼的是相恋的人,没有一对儿不是分开的。《那些年》、《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是这个套路。直接一点说,这一类型的电影故事,已经可以车床生产,在哪里亲嘴,在哪里上床,在哪里堕胎,在哪里分手,在哪里感慨青春已逝,都是“约定俗成”的了。

这种泛滥的青春感慨,对于青年来说,是毫无营养可言的。可是,为什么这帮青年对这一类型的电影如此狂热呢?我觉得,跟两点有关系。第一点,脑残。第二点,过早衰老的身体与尚未成熟的心智拧巴了。

第一点,很好理解。脑残的青年看不懂优秀一些的影片,他们也就只能看看打着他们身边事儿旗号的电影。这跟教育五六岁的小孩子实数要拿他们经常吃的苹果来数一数一样一样的。笔者在新浪微博点评《匆匆那年》,直接剖析了它的故事套路化的问题,我见留言谩骂的,都是小青年,而且仔细点回去查了一些,都是看快乐大本营,听恶俗口水歌,拿三四流青春小孩当偶像的主儿。你跟他们说点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听不懂。他们的层次,也就决定了,他们只看得懂《匆匆那年》。

第二点,过早衰老的身体和尚未成熟的心智拧巴造成的结果。这种人喜欢感慨青春。三十岁上下,属于而立之年,正常时候,正是干一番事情的岁数,人生应该是积极明朗的,而且应该是向未来看的。可是,我们必须警醒地发现,中国有很大一部分青年,在这个岁数,已经没有了积极明朗的心态了,他们不愿意对未来抱有更大的主动性的憧憬,而只把自己局限到刚刚过去的青春期里边,哀婉着自己流逝的青春,然后又在这种哀婉中自以为是的觉得自己是有情怀的,至少懂得伤感了云云。

正常人,在什么时候才会回忆、怅惋青春呢?至少得上了岁数,喷薄向上的气质不再的时候。至少应该像赵宝刚那个岁数,六十以后。大伙可以看看赵宝刚的《触不可及》。他其实是拿这部片子怅惋他自己的青春,因为社会的大事小情,自己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块。人衰老了,就喜欢回忆过去了。

青年人正是向上的年龄,怎么过早的衰老起来了呢?这才是值得注意的。中国人正在逐渐失去朝气,而变得老气横秋。我对喜欢看《匆匆那年》并在朋友圈真心感慨青春的人,一直这么回复:你这种心态注定一辈子屌丝,不仅经济上一文不值,连思想上都是个低端的乞丐。

青年过早衰老,有多方面社会原因。就像一个人喜欢吸毒,一定有沾染上毒瘾的社会原因一样。可是,在我们批判社会大环境的同时,作为电影人,更应该注意的,是不给这帮积贫积弱的青年提供类似《匆匆那年》这样的毒品。我们应该警告他们振奋,向未来进发,未来比你的青春更美好。

可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提供这种精神毒品的电影人,其实都是中年或者中年后,他们自己衰老了,想怅惋自己的青春,然后就打着青年人的名义哀悼了一下,几千万几千万的青年就跟着了魔一样,为人家的怅惋埋单了。后来,中年人干脆聪明起来,也不告诉这帮脑残的青年,你们应该往前边看,向未来进取,只告诉他们,看看青春不再了吧,你的爱人离开你了吧,跟着我给你的故事缅怀青春吧,显得你们多有文化啊,都知道缅怀了呢……然后,那些没文化的青年就乖乖地让故意骗人的电影人赚了脑满肠肥。

一部坏电影,无疑是一种精神鸦片。当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正在动员自己的青年向未来看,向远大的宇宙看的时候,我们的圆滑的电影人,却故意忽悠青年往自己刚刚过去的青春看,还怅惋起来,这就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距。我们的青年长期受此毒害,一定积贫积弱,这比日本的AV片带来的伤害要大的多。

青年,如果你的脑子足够充实,你一定是向前看的,向未来探索的,一定是会对《匆匆那年》这样的套路化的烂片嗤之以鼻的。青春不需怅惋,未来更加辉煌。(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