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高峰体验学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018-0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 要:"高峰体验"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延伸,是自我实现心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高峰体验时人的四个特征,即释放性.创新性.审美性和

摘 要:“高峰体验”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延伸,是自我实现心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高峰体验时人的四个特征,即释放性、创新性、审美性和独特性,并将该学说运用到现行课程改革中,分别论述该学说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教学结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斯洛;高峰体验;教学

作者简介:田学红(1966-),男,湖南醴陵人,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 作者单位:田学红(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刘徽(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上海,200062) 郑碧波(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马斯洛心理学的关键概念是“需要的层次系统”,“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1]以往人们对马斯洛心理学的研究多集中在“需要的层次系统”和“自我实现”,而对高峰体验的研究相对较少。

    从心理学理论看,体验是情绪的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情绪主体的感受,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个人色彩浓厚,研究起来很困难,这是其一;其二,马斯洛本人对这一概念也没有进行明确定义和界说,他只是对高峰体验作过一些断断续续的描述。

从这些描述之中,学者们概括出一些共同特征,认为:高峰体验是指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刻,感到强烈的幸福,狂喜,完美或欣慰的时刻。[2]在高峰体验中,人能彻底消除与世界,与自然分离的二歧分离,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自然与自己。马斯洛认为,这样的状态或插曲可以在任何人一生的任何时刻到来。[3]

    由于高峰体验是一种奇妙无比的,个人化的,情绪的,内在的感受,它对于当前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注重学习者的个人感受,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高峰体验学说正是在这些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所以,有必要将高峰体验介绍到课程改革中来。

一、高峰体验时人所具有的特征

    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不仅是个体最快乐和最激动的时刻,而且也是他最成熟,最个体化,最完美的时刻——一句话,是个体最健康的时刻。综合马斯洛的论述,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高峰体验有以下特征:

(一)高峰体验时人的释放性

    所谓释放性,即指无所羁绊。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时,个体一般都处在自己能力的顶峰,能最好地,最完善地运用自己的全部智能。而在平时,我们只有一部分智能用于活动,另外一部分则浪费了。

高峰体验时,这种浪费没有了,全部智能都可以用于活动了。个体变得像一条没有水闸的河流,可以自由流淌了。这时的个体更多整合而较少割裂,对体验更坦率,更有特异性,表现更充分,更有创造性,更超越自我,更独立于他的低级需要。在这样的过程中,个体真正地成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一句话,个体更自由,可能与现实融合,自我与非我融合。

(二)高峰体验时人的创新性

    高峰体验时人具有创新性,即最富创造力。原因在于人在高峰体验时,更觉得自己在活动和感知中是负责的,主动的,是创造的中心。由于有更大自信且无怀疑,其认知和行为就能够以不干预的方式,或以格式塔心理学描述过的灵活方式,按照它内在的,"显露出来的"条件,按照任务,责任或由工作自身性质提出的条件,把自身塑造成一种特定状态。

因此,认知和行为是更即兴的,即席演奏的,临时的,更突然的,新奇的,新鲜的,不陈旧的,不圆滑的,非出于教导的,非习惯性的,是较少准备,较少规则,较少预谋的。

(三)高峰体验时人的审美性

    高峰体验时人具有审美性,审美性的外在表现可以被看作是纯粹的满足,纯粹的表现,纯粹的得意洋洋和快乐。因为高峰体验"到底"了,所以它体现了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融合。

马斯洛认为,当一个人处在他的最佳状态时,活动变得不费力,容易了。与这一点紧密联系的是经常感觉优美,并显得优美,这种优美是在任何事情进行得顺利,得心应手,超速运行的时候,和平稳,容易,不费力的充分发挥作用一起到来的。当他达到更纯粹,更个别化的他自己时,他也就更能够同世界融合在一起,同从前的非自我融合在一起。例如,创作者与他正在创作的作品融为一体了,母亲和孩子觉得是一个人了。

(四)高峰体验时人的独特性

    高峰体验时,人具有独特性,它包括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主体认为自身是独特的,他拒绝被类化。马斯洛指出,人在高峰体验时有最高程度的同一性,最接近他们真正的自我,最有特异性。

如果说,一切人大体上是彼此不同的,那么,在高峰体验时,他们就有了更纯粹的差别。如果说,人们在许多方面(在他们的角色上)是可以互换的,那么在高峰体验时角色就消失了,人们变得很少互换了。无论"独特的自我"意味着什么,以及它的起因是什么,反正它在高峰体验时总是更为独特的。

第二层涵义,主体眼中的客体也是独一无二的。马斯洛认为,人在高峰体验时的知觉强烈地倾向于独特的,不被类化的。无论是对一个人的,还是对世界的,无论是对一棵树的,还是对一件艺术品的知觉,都倾向于被看作是独特的事例,看作是它的类别中的独特成员,不同于日常的方法。

日常的方法一般停留在亚里士多德式的把世界万物分成各种类别上,对于类别来说,对象只是实例和样品,因而必然缺乏独特性。

二、高峰体验的效果与产生途径

    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产生一些不可替代的效果。首先,高峰体验可能具有某种治疗效果,即帮助人消除不良心理症状;第二,使人们沿着健康的方向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和行为;第三,多少不一地改变个体对世界或世界的某些方面,某些部分的看法,世界在个人心目中往往变得更美好了;第四,它能解放个体的创造力,表现欲,消除对人性的一些压抑和防范;第五,改变人的期望,使人将它作为非常重大,合意的事件铭记在心,渴求它的重现。

这些影响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因而,怎样利用高峰体验来帮助个体发展,成长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了。那么,高峰体验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途径可以产生高峰体验,自然就是一个大家关心的敏感问题了。

    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完全是以毫无预料,突如其来的方式发生的。我们只能顺其自然,不加干预,彻底地放松自己,才能进入最易于形成高峰体验的精神状态。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营造一种适合高峰体验产生的精神状态。

三、高峰体验对教学的几点启示

    既然高峰体验有这么大的功效,而且从理论上来说,对于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是可能的,那么对教学的借鉴意义可谓不言自明了。下面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和教学结果的重审来揭示"高峰体验"对教学的启示。

(一)对教学目标的重新诠注

    20世纪中叶以来,受社会功效思想,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效率,崇尚科学成为社会各领域普遍认同的时代精神。学校变成再生产这种唯科学主义文化的"工厂",教育则是这种再生产的工具,教学时,人们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

当认知是在手段价值的支持下,即,对于我们的目的是否有益,是否合乎需要,是好是坏的考虑下进行的,我们进行评价,控制,判断,把世界万物仅仅作为我们达到目的的手段来看,这意味着我们并没有真实地察觉世界。

只有当我们将体验和对象倾向于被看成是超越各种关系,可能的利益和目的时,如高峰体验中所看到的世界万物剥离了一切背景色彩,挣脱了类化的束缚时,知觉对象才能被充分而完全地注意到。所以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洗涤了功利色彩,展露出世界的本真面目时,人在与世界的同一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努力使教学目标超越功利,超越强制,超越限制,倡导发展人性,开发潜能。教学目标的非功利性,释放性是课程改革的理想和目标。

(二)对教学过程的重新发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们习惯于把学习理解为苦差,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被认为是情理中事。这样的教学过程导致学生始终逼着自己学,他按照教师规定的内容来学,他给这些内容以结构,并进一步整理它们。

认知是消耗精力的过程,它包含警觉,戒备和紧张,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是令人疲劳的,谈不上激发创造力和审美感受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高峰体验,使认知和意动的对立(心对脑,希望对事实)变成有意动结构的认知,像直觉和推理得出同样的结论那样。

责任,义务变成了乐事,乐事和义务合为一体了。学习和玩乐的区别也就变得模糊了。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不受到意志的干预,能不断体验到波动的快乐,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潜在的创造力。

    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享受,一个兴趣由无到有,由低到高,由狭隘到宽广的过程,过程是第一位的,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评价教学可以采用过程一票否决制,只要教学过程没有乐趣,没有兴趣,就应当毫不留情地否认。这种评价机制应当在中小学教育评价中推广开来。教学过程应当是审美的,释放的,创新的。

(三)对教学对象的重新审视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二歧思维中的人们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门别类,贴上标签,就连人自身也逃脱不了被分类的厄运。人可以按性别分为男人,女人;按年龄分为婴儿,儿童,青少年,成人,老人;按职业分为教师,工人,农民等等,人浑身上下飘摇着各式各样的标签。

在教育中,学生也被教师娴熟地归类,贴上标签,而忽视了学生可以作他本身来看,即由他自己来看他自己,他可以被特异地和独特地看,仿佛他是他那一类中惟一的成员。

在高峰体验中,独特性作为这种体验的特征发生了,比如一个母亲在感知她的婴儿时,就近似于这种个体的独特知觉。她的婴儿完全不同于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人,他是妙极的,完美的,令人销魂的。当教师也把学生一个个来看,而非一类来看时,他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激起他高峰体验的源头。

    这启示我们,教师不仅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分类,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看作是独特的,特异的个体。一种教学方法,一个学习材料,一种教育方法可能对一个学生有用,而对另外一个学生可能起副作用,也可能没有任何作用。

独特的学生,独特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着特异性的人。这是我们在从事教学,教育工作中必须牢记的。要改变教师中简单地将人分门别类,然后施加教育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当然,关于教育对象的认识的科学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事要做。如果我们真正领会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达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境界,师生都应该是独特的,特异的。

(四)对教学结果的重新评价

    当人们戴上涂有功利色彩的眼镜考察教学结果时,分数,文凭被"炒"得沸沸扬扬就不足为怪了。中国古代的"十年寒窗",只为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到现代社会,父母,老师仍苦口婆心地劝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人们似乎都是在为将来生活,而放弃了最值得珍惜的现在。于是,学生们始终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为了分数,为了文凭而战战兢兢地活着。高峰体验对大多数学生,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罕见的。

实际上,真正的人本身就是完善和最终的,因为他不时地体验到了立体的定局,完满和完善。其实要说到结果,那么教学的每时每刻都是结果,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认为人生一般是值得的,那么,即使人生通常是单调,平凡,有痛苦或不满的,也会感觉到人生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高峰体验学说主要研究“健康人格”,但通过对高峰体验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高峰体验对我们的教学亦有所启迪。通过消解人与自然,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二元对立,将自身与世界融为一体,不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机械地操纵世界,而是发自内心之爱,自然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每分钟的自我实现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学生在快乐学习中焕发出深藏的潜能,在每天的快乐生活中感受人生,感受自己,感受世界,这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