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丞相李斯为何伪造始皇遗诏 他为什么不帮助公子扶苏

2017-10-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斯,字通古.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同时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

李斯,字通古。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同时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姓  名:李斯

字  号:李通古

所处时代:秦朝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  生 地:楚国上蔡

出生时间:约公元前280年(壬子年)

去世时间:公元前208年

主要作品:《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

主要成就: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官  职:左丞相

据历史记载,李斯在成为秦始皇的相国以后,子女也都跟着沾光。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李斯的长子李由。李斯的长子李由入朝为官,任职三川郡守,掌握了一定的军政大权。而除李由外,李斯其他的子女也都与帝室结成了婚姻关系。

有一次,李由回到咸阳,李斯摆设家宴,百官都来赴宴祝酒。在这种热烈的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师荀卿告诫他的“物忌太盛”这句话,感慨地说:“我是个平民百姓,今天却做了丞相,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盛则衰,我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由此可见,李斯并没有完全陶醉于高官厚禄之中,他对现实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

历史上,秦朝末期,在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天下大乱各地反秦义军不断,吴广统率义军,屡战屡胜,准备攻克三川郡,直取咸阳。但是,义军在攻打荥阳时,遇到了李由所部秦军的顽抗,结果荥阳久攻不下,形成了胶着的状态,令义军吃尽苦头,从而加速了起义军内部的分化。后来项氏崛起,项梁在定陶大破秦军,命项羽、刘邦攻陷三川郡,李由率军与项羽激战于雍丘,虽然李由奋勇力战义军,但无奈项羽神勇,最后被项羽斩杀于万军之中。

李由在战争中,身先士卒,拼命死守。激战到第四天中午,左臂中箭,血流如注。他拔出箭头,包扎好伤口,继续指挥作战。下午城破,李由率秦军巷战。杀到城西门身边只剩下十几个贴身护卫,但他们仍以一当十,拼死奋战,直至战死沙场。李由死后,义军将士见他血染战衣,仍手握长矛,怒目圆瞪,为之哭泣。前去调查的王明、陈宗正闻听此事,冒死向二世呈奏曰:“臣奉诏至关东,查三川郡守李由并无通寇之事。雍丘一战,为国捐躯,忠烈可嘉。”项羽目睹李由惨烈之状,深为感动,令人把李由尸体送回其老家上蔡以葬。

据《史记》记载,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李斯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

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关于韩非是否是被李斯所杀,一直是个千古疑案。据《史记》记载,李斯与韩非二人同拜荀子为师,学的都是帝王之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所以会有李斯杀韩非的传闻,据说是因为韩非在法家思想上的学识远超李斯,因此二人没有同朝为官时,李斯虽然嫉妒但没什么想法。然而,在韩非也来到秦国后,李斯害怕韩非的才学受到秦王的重用,于是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秦王因为轻信李斯,将韩非打入大牢。而根据秦国法令的规定,狱中的囚犯是无权上书申辩的,于是,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对外称其为自杀而亡。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李斯一直想将韩非留在秦国,等秦灭韩之后再为秦国所用。但由于韩非之书《韩非子》对于帝王之术、统治之术的分析过于透彻,导致秦王嬴政对其才华感到恐惧,加上韩非的三条不利于秦国发展的建议、姚贾的陷害,使秦王将韩非下狱拷打。李斯实心欲救韩非,曾帮韩非呈韩非绝笔之作《初见秦》于秦王政,无奈秦王政铁心欲除韩非。后秦王以韩非书中《八经》之三中除“阴奸”之术施于韩非,嫁祸于李斯,从而不背骂名。李斯无奈,只得从命而下毒于韩非饮食,使韩非暴毙而亡。

据《史记》记载,李斯在拜师荀子,学成帝王之术后,在公元前 247年,来到秦国谋求发展。当时正值秦庄襄王逝世,尚未成年的新国王嬴政不可能掌权,秦国的实际权力便转移到了相国吕不韦和太后赵姬身上,而吕不韦与赵姬的暧昧关系使得他成为秦国的真正掌权者。李斯要想要在秦国立足,只能通过吕不韦,于是李斯先在秦相吕不韦手下做门客。吕不韦此时正效仿战国四公子广收门客,曾聚集了三千门客编写《吕氏春秋》。

吕不韦还钦慕荀卿之学,李斯当时虽然没有什么名声,也不见著述,但他师从荀卿,见吕不韦不是难事。虽然史书没有记录下李斯见到吕不韦时候双方说了些什么,但是可以肯定这次见面后吕不韦非常欣赏李斯。他留下李斯做舍人,可见对李斯不薄。取得吕的信任后,当上了秦王政(嬴政,即秦始皇)的近侍。李斯抓住这个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秦王出谋划策,迅速取得了秦王的认可和信任。从此一步一步接近权力的最顶端。

李斯是嬴政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也是他向嬴政提出了皇帝的称号,绵延千年的皇帝称号正是由李斯提出来的,李斯也被始皇封为宰相。秦始皇统一之后,收缴民间兵器这一举措,也是有李斯最先提出来的。另外,李斯还参与《秦律》的制定,秦始皇提出的一系列的统一措施,都和李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在秦始皇出示遗嘱时,李斯被定为最主要的执行遗嘱的要人。

秦始皇死之前,国政大事都是由李斯把持着,赵高想要修改诏书,就必须说服李斯。赵高通过了解,知道李斯是一个非常注重家族的人,于是他以李斯家族的存亡来威胁李斯,让李斯帮助自己一起杀死扶苏,共同推举胡亥继位。刚开始,李斯是不同意赵高的提议的,但是后来赵高利用李斯和蒙恬扶苏的矛盾,使得李斯不得不同意赵高的建议,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这样可以使自己的家族能够更加久远的存在下去。

历史上,李斯和赵高可说是同朝为小人,没有谁小,只有更小。李斯玩不过胸无点墨、不学有术的赵高,是因为他为了自己的私利,甘于受比他更有手段的小人赵高的摆布。李斯抛弃了装模作样的尊严,到了百依百顺的地步了,以此企图在小人手下苟安,只能说是太“天真”,因此李斯最终还是遭到小人赵高的算计。在忍无可忍之际,李斯从献媚迎合再到企图发飙反弹,却是为时已晚。

李斯的软肋已经被毫无廉耻的恶人赵高牢牢控捏,终于被挤兑出了利益圈。之后,李斯又犯了“疏不间亲”的规矩,竟然天真地到胡亥面前去离间胡亥和赵高的关系,“上书言赵高之短”。没想到胡亥马上给弹了回去:“赵君为人精廉彊力,下知人情,上能適朕,君其勿疑。”李斯被投入死牢,仍“自负其辩”,终没有了话语权,也没有了作《谏逐客书》、作《行督责书》的雄辩,最后落得个满门抄斩的地步。

据记载,秦二世胡亥继位后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当时中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赵高因为忌惮李斯的权势,于是借机向胡亥上书诬陷李斯与其儿子李由想要谋反,与此同时,赵高还授意狱卒天天对李斯严刑逼供,直打得李斯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李斯实在受不住拷打,只能做了假供。

李斯之所以不自杀,是因为他自认自己有雄辩之才,又是秦王朝的有功之臣。而且自己确实没有谋反,之后可以通过上书让胡亥赦免他。可是李斯又哪里知道,自己的上书之路早已被赵高一党把持住了,申诉书已全部落入赵高的手中。为了堵住李斯的嘴,赵高还派自己的亲信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番提审。若李斯以实情相对,则施行拷打,直到李斯坚持假供不再改口为止。后来,秦二世亲派的人来进行审讯时,李斯以为还是和以前一样,便仍以假口供应对。胡亥看到假口供后,以为李斯真的想要谋反。于是,在秦二世二年七月时,胡亥下令将李斯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将李斯满门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