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亮笛子 近代竹笛音准调节改革研究 作者:胡亮 刘勇
中国竹笛,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最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音色婉转悠扬,表现力极其丰富。既能表现高亢嘹亮的情绪,又能表现舒心甜美的意境。竹笛已成为我国民族乐队及戏曲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甚至有的剧种将它定为伴奏的主要乐器。
近年来,由于竹笛在民族乐队及戏曲乐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个突出的问题显现出来,那就是竹笛的音准调节问题。就目前我们所处的演奏条件来说,环境温度在一年四季中有着约从摄氏0-30度的不同变化,也就是说以摄氏15度为中心点,四季环境演奏条件温度有着正负15度的变化,相当于一个小二度的变化。
由于受到温差影响,民族乐队、戏曲乐队的演奏者不得不准备几支调性相同而音调频率略有不同的竹笛(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季笛” ),以备在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使用,给演奏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以刘管乐、孔建华、王国栋、吴仲孚为代表的广大竹笛演奏家、制作家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初步研究出来了一种调音笛,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套节调节笛。
这种竹笛分为两节,通过铜套的拔进与拔出来调整竹笛的音高。套节笛的产生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竹笛音准调整的不足,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如高低八度把位的差异、筒音变化不准确、音程关系不准等问题。
如果过多的铜套拔出,会造成音律的紊乱,加大演奏者的控制难度。因此,如何使竹笛避免环境气温变化给音准带来的影响,使竹笛能更好地在同一律制的民族乐队中参加合奏,这也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套节竹笛音准调节的局限
我国的竹笛,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了套节的制作与研究,这当中早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竹笛演奏家刘管乐、竹笛制作家王国栋、吴仲孚等人,中期的有竹笛演奏家孔建华等人。这种套节调音笛由铜套将竹笛分为两节,在笛头与笛身分别安装内外套铜,由于笛身上的凸出内铜套与笛头的内铜套完全是密封的,所以可有效地通过管长的改变来调整音高。
套节竹笛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竹笛音准调整的不足,但是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高低八度差异较大。
通过试验笔者发现,随着铜套的拉进或者推出,竹笛反应最灵敏的是第六孔,接下来是第五孔,反应最迟钝的是筒音,因此不难看出竹笛各音孔的灵敏程度会因为铜套的拉进与推出有所降低。
其次,套节笛是以管长的改变来改变音高关系的,即铜套插口越往里面插,音程关系就越小,音就越高,反之则低。管长的改变确实能够使竹笛的音高发生变化,但是却会造成竹笛内部管径也发生变化,从而使高低八度受到影响。如果乐器没有出厂,还可以通过调整笛塞来弥补,但是一般的成品竹笛,笛塞都已经封死,再行调整便会造成漏气,这是不可行的。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对演奏者造成极大的困难,增加竹笛音准的控制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