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花神 颜文姜祠:讲述神话故事 传承忠孝文化
颜文姜祠正殿和寝店的岔脊及蹲兽(徐建彬 摄)
大众网淄博11月4日讯(记者 孙剑 通讯员 高鹏)“没见过颜文姜,别说您来过博山。”如今,伫立在博山中心城区主干道沿河西路一旁、原山山脚下的颜文姜雕塑已经成为了博山区的地标性建筑。而雕塑一旁的颜文姜祠则是博山最有代表性的一组古建筑群。
11月4日下午,“探访文化名城——首届中国网络媒体淄博行”大型采访团的记者们来到了博山区著名的颜文姜祠。听着讲解员的讲述,观赏着颜文姜祠里的诸多历史古迹,大家仿佛时间穿越,回到了一千四百多年前,共同感受着“孝妇”颜文姜“忍辱负重、孝待公婆、远汲山泉”的感人故事。
颜文姜祠与雕像相得益彰
颜文姜,是象征民间文化价值取向和孝文化代表,在老一辈的博山人口中称之为“颜奶奶”。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三,都是颜奶奶的生日,博山人也会在俗称“大庙”的颜文姜祠举行盛大的“送颜奶奶”仪式。而且每年的农历5月底到6月底,颜文姜祠都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盛大庙会,热闹隆重程度堪比过年。
记者看到,伫立在颜文姜广场上的颜文姜雕塑宏伟而又肃穆。据了解,这尊大型古典人物石雕塑像于2003年初落成。总高 16.8米,重670吨,由11层76块蓬莱花岗岩刻石构筑而成,是山东最高大的大型古典人物石雕塑像。
而雕像下的颜文姜祠,与雕像相得益彰。据讲解员介绍,博山区地上地下文物非常丰富,以地上文物(古建筑较多)著称于世。而颜文姜祠就是博山最有代表性的一组古建筑群。
一千四百年的历史的古建筑群
颜文姜祠是目前淄博市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有着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全祠前部南北长64米,东西宽61米;后部南北长130米,东西宽85米。主要建有山门、香亭、灵泉、正殿、寝殿、姊妹殿、大门、重檐六角亭等,是一组拥有六进院落、殿房一百零五间,占地面积约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余平方米的古建筑群。2006年5月25日颜文姜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评为为国家3A级景区。
“山门内有两尊门神,白脸的这位是平辽王薛仁贵,黑脸的这位是鄂国公尉迟敬德,他们两位都是唐代的开国元勋。”讲解员对采访团一行介绍到。
迎面看到的香亭,它是古代人们烧香敬神的地方,里面供奉的是颜文姜的金身木雕坐像,香亭上面悬挂着一块匾额,写的是顺德夫人,这是宋神宗给颜文姜的一个封号。在香亭的两侧各有两通石碑,它们是宋代的遗物,但是因为日久风化,上面的字都已看不清楚。
继续前行,看到了一眼泉水泉。“这个泉叫灵泉也叫孝泉,它就是咱们淄博市的母亲河——孝妇河的源头,泉眼就在大殿下面的涵洞里。汛期时水量很大,孝妇河贯穿淄博南北,最后流入桓台县的马踏湖。”解说员介绍到。在大殿的前面有一副抱柱楹联,上联写的是“惊天地感社稷莫大于孝”,下联写的是“配江河揭日月至诚如神”,这是孝妇河流域的三大文化名人之一赵执信书丹的。
颜文姜和孝妇河的传说
博山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海上仙山”、“华夏孝乡”之美誉,是中华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孝妇颜文姜“忍辱负重,孝待公婆”的故事在博山及周边地区代代相传,妇孺皆知。在参观古迹的同时,讲解员还给大家讲述了有关颜文姜10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大家从中逐渐了解到了蕴藏在颜文姜祠内的文化历史意义。
而颜文姜祠的兴建,正是源于颜文姜和孝妇河的传说。据《齐乘》记载“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须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呼为笼水,今孝妇河也,出益都县颜神镇孝妇祠下。”颜文姜则因这一美丽动人的传说而被人们神化,奉为神明,并为之立庙建祠。
据了解,颜文姜祠在宋元时初具规模,以后明、清、民国至近现代都有重修和扩建。博山先民为纪念颜文姜,便把她尊为“颜神”,把她堵的泉源称为“灵泉”,把流淌的泉水命名为“孝妇河”。
传承孝文化 孝妇河滋润着两岸的发展
源于颜文姜祠内灵泉的孝妇河,仅淄博市境内流程就达77公里,全长117公里,而且像世界上任何一条大江大河一样,她也哺育了繁荣与昌盛,是非常宝贵的城市资源,她滋润着两岸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被誉为淄博市的“母亲河”。
可以说,千年史迹,历史的古风遗韵已经深深地浸入到山城博山的肌理之中;千年沧桑,慈善思想在这方土地上不断延续发展,铸造了博山人豁达厚道、淳朴善良、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