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鲁桓公 齐桓公到底叫姜小白 吕小白还是齐小白?

2017-06-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个是不读原典,常看二手甚至多手材料的导致问题. --"考之于传,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顾炎武) 诸如"嬴政""姬发"

这个是不读原典,常看二手甚至多手材料的导致问题。 ——“考之于传,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顾炎武) 诸如“嬴政”“姬发”“姬旦”之类的写法都是二手材料误导的产物,在当时是完全不存在这样的称谓的。

非常不幸的是,这样的字眼经常出现的xxx字典、词典的历史表格附录里,谬种相传遗毒不浅。 (注意:下文中的“姓”和“氏”都指文献中的“姓”、“氏”,和今天“姓”=“氏”不同) 举例: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归谬:假使姓=氏的话“孔子”恐怕就要改成“子子”,“孔丘”就要改成“子丘”了。所以,"姓"是不能加在“名”的前面的。 所以,“姜小白”、“姜太公”、“姜子牙”这样的称谓是在当时历史时空中根本不存在的,属于后人乱写,以今律古。

首先,题主要了解以下3个概念: 1、“姓”和“氏”的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先秦文献中两者严格区分 2、“姓”=“氏”是秦汉以后的混淆 3、人的称谓古今存在很大差异。

现在我们所谓姓大致对应文献中的“氏”,而文献中的“姓”已经消失。 下面分开来讲: 一、“姓”和“氏”的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先秦文献中两者严格区分 : 古人“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①姓是怎么用的呢? 总结: 某 “姓” 如:武姜、文姜、庄姜、季姜(都是齐女,齐,姜姓) 怀嬴、穆嬴、(秦女,秦,嬴姓) ……………… “某”就是一个区别符号,可以是谥号、地名、排行等 注意,“姓”是在某的后面而不是前面。

②氏是怎么用的呢? 这个太差常见了格式是 “氏” 某 如:孔丘(子姓)赵政(嬴姓,所以“嬴政”这个也属于后人乱写)…… 其实加在“名”前的只是一个区别符号,“公子小白”(叫小白的那个公子)“王季”(叫季的那个王)“烛之武”(烛那个地方叫武的那个人)“陈常”(陈国来的那个叫做常的公子)等等。

而这些区别字眼往往就会形成今天意义上的“姓”。其实思路和“楼道口的那大妈”、“xx屯的那个老三”、“美国来的那个某某某”是一个逻辑。

二、“姓”=“氏”是秦汉以后的事情 钱大昕:“三代以上,男子未有系姓于名者。汉武帝元鼎四年,封姬嘉为周子南君,此男子冠姓于名之始。后代文人,有姬昌、姬满、姬旦之称,皆因于此。

好古之士,当引以为戒” ------尽管前人反复提点,可惜根本没多少人引以为戒 其实太史公就不太明白“姓”和“氏”有什么区别,所以会造出“姓刘氏”“姓孔氏”这样的句子来。 ps:如果你不知道钱大昕这个大人物的话会比较遗憾。

他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是在传统音韵学中时常被提及的两条。 三、人的称谓古今存在很大差异。现在我们所谓姓大致对应文献中的“氏”,而“姓”已经消失。 大家要注意:姜 姞 嬴 姚 妫 妘 姺 娸,姓一般都是从“女”旁的。

现在姓、氏混同,这些姓有一部分到现在也转化为”氏“。 有认真看左传以类的书就会比较明白,人名有个发展过程,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乱七八糟的东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