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历史的十大政变 三国尽归司马氏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巡游时在途中突然去世,遗诏令公子扶苏主持葬礼,意即使之返都即位。
此时扶苏正在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管理诏书的赵高却发动了阴谋,威胁丞相李斯,矫诏处死扶苏与蒙恬。隐瞒秦始皇死讯,以咸鱼放到秦始皇车上,遮挡秦始皇尸体发出的臭味。回到咸阳後,他们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就是秦二世。
秦始皇临死前,虽然没有明确立长子扶苏为太子,但令其回咸阳主持丧事,也等于明确了皇位的继承人。胡亥在皇子中是最小的一个,在嫡长继承制的封建社会,他是最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赵高、胡亥、李斯合谋篡改秦始皇遗诏,令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因此,这次政变是一次夺取皇位继承权的政变。政变后,胡亥登上帝位,赵高虽然只担任中书令,但由于他控制了胡亥,实际上掌握了朝政大权,从此,秦王朝进入了昏君与奸臣联手祸害朝廷的时代。
刘邦死后,刘盈登基为汉惠帝。刘盈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刘盈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吕氏诸人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吕禄女婿朱虚侯刘章随同东牟侯刘兴居将此事告知齐王刘襄,齐王刘襄随即调集军队,相国吕产派遣大将军灌婴率兵迎战。灌婴本来是汉室开国元勋,忠于刘氏王朝,领兵到莱阳后,倒戈并派人与齐王联合,只等吕氏集团反叛,以率兵击之。
在长安城里,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等私下密谋策划,设计让上将军吕禄交出了兵权。周勃、陈平通过典掌皇帝符节的襄平侯纪通获得兵符,又下令平阳侯曹窋转告禁军卫尉不准相国吕产进入殿门。并伺机捕杀了统率南军的相国吕产。后又捕杀吕禄,并分派人手去捕杀诸吕,不论老少吕氏一族不管男女老幼全部族诛。至此,吕氏集团被剿灭,统治大权又回到刘氏集团手中。
这次政变,对西汉王朝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姓为王成了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集团组成的法定制度。
西汉末年三朝辅政大臣王莽篡夺汉位,政变发生在公元5年至公元9年,政变中,西汉皇族被残酷镇压,西汉王朝被废除,王莽由安国公到代皇帝,最后登上皇帝宝座,建立新朝。王莽通过政变而没有通过大规模的流血战争实现了朝代的更替,这在全国处于统一状态下的中国封建史上是唯一的一次。
一个新朝代的产生,必然要呈现出一些全新的气象,加之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非常严重,不进行改革就很难巩固政权,于是王莽依据古代的典籍,推行了全面的改革措施。而此次的改革,既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新体制,又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激化了社会矛盾,使民众起义像洪流一样迅速蔓延。地皇四年(公元23)十月,绿林军攻破长安,攻入未央宫,王莽逃到渐台,被冲入宫中的商人杜吴杀死,尸体被士兵们切成若干块。新莽政权灭亡。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经过精心准备,同年12月,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炎指使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不久,曹奂下诏书说:“晋王,你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司马炎却假意多次推让。司马炎多次推让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5年),登上帝位,国号晋,史称为西晋。改元为泰始,曹魏遂亡。
三国时期,魏、蜀、吴各国建国虽然艰难,但衰落得却特别快。当魏国的曹氏势力在衰败的路上走了十年的时候,司马懿发动政变,将国家大权从曹氏手中夺了过来,从而扼制了衰败的发展,并带领魏国逐步走向强大。司马懿政变,产生了三位强有力的领导人,对魏国实施了十七年较为开明的治理,使三国呈现出一强两弱的格局,魏国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从而为结束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之后“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八王之乱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卧病在床,杨广于是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隋文帝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至了隋文帝手上。隋文帝大怒,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正在此时,宣华夫人陈氏也哭诉杨广在她来途中意图非礼她,使隋文帝顿悟,拍床大骂:“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急忙命人传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知后将柳述、元岩抓入狱,并让右庶子张衡入隋文帝寝殿侍疾并将隋文帝周围的侍从打发走。不久隋文帝便驾崩。
政变中,隋文帝杨坚和太子杨勇相继被杀,杨广即皇帝位。但之后十四年,杨广也在自己最信任的大将宇文化及所发动的政变中被杀,隋朝灭亡。
隋朝灭亡的情况与秦朝惊人的相似。这两个朝代都因为推行急政、暴政而引起大规模民变,但在急政、暴政的背后则是权力的滥用。胡亥和杨广都是要享尽天下艳福的人,但这样的福分没有享受几年,就得到身首异处的下场。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三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李世民是太原起兵的主要谋划者之一,在建立唐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几乎所有的重要战役都是在其直接指挥下而夺取胜利的,但他却因为不是长子而被剥夺皇位的继承权,他在内心深处是无法接受的。
而玄武门事变成功让李世民当上皇帝,也让他的才能得到了施展,在他的治理之下,唐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以至于现在外国人还习惯称呼中国人为唐人。
唐隆元年(710年)6月,唐中宗李显暴死,外界传韦后和安乐公主下毒,暗杀李显,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韦后意欲临朝摄政,她扶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并将领南北衙禁卫军交与韦家子弟统领,其独揽大权之心昭然若揭。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告终。
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三日(710年7月24日),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李旦登上宝座,是为唐睿宗,改元景云,三天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此次政变虽结束了韦皇后集团控制朝堂的状况,但代之以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对抗,而睿宗无法处理此局面,于景云三年(712年),禅让帝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发兵,诛灭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之死,才最终结束了自中宗朝以来朝局多年混乱的局面。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