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酢的生平事迹 揭秘他与杨时是什么关系
游酢不仅是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而且还是被誉称宋代“草圣”的书法家。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米友仁等七人草书中,游酢便是其中之一。著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等,那么,小编带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宋代游酢的生平事迹。
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少颖悟,过目成诵。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程颢令扶沟,设庠序,教人召酢职学事。元丰五年,登进士,调萧山尉,改博士。以便养,求河清县。范纯仁出判河南,待以国士,有疑义辄与参订。移守颍昌,辟为学教授。还朝复相,即除酢太常博士。纯仁罢,酢亦乞外。徽宗立,召为监察御史,出知和州,岁余,管勾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
少年时就聪慧过人,老师和名儒都十分推崇他。16岁以后就受教于族父游复和江侧等人,研读经书,擅长文学。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举乡贡,到京城游学,拜见程颢,程称赞他“其资可以进道”。八月,程颢任扶沟县(今属河南)知县,提倡圣贤学说,荐举游酢主管县学教育。在扶沟,他得颢亲炙,精研儒家经典,学识大有长进。
元丰四年(1081年),游酢与杨时到颍昌拜程颢为师,著有《明道先生语录》。游酢和杨时南归,程颢目送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翌年游酢中进士,任越州萧山县(今属浙江)县尉。县衙内有积案10年得不到判决,一经游酢讯问,分析案情,即予结案。
游酢书法艺术造诣很高,尤以草书著称,游体草书于清朝编入《草字汇》,称其“草圣”且与宋“苏、黄、米、蔡”四大名家齐名,当代的《中国书法大字典》、《草书大字典》等均有收入,部分书法拓片今存南平市博物馆。他的诗论是我国古代儒学、理学家的文学观的一个缩影。
游酢的草书用笔灵活,使转委婉曲折,在转中含折,圆韵而遒劲很有力度。他的草书,“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从书法的笔画之迹,流出万象之美和人的内心之美。“龙飞凤舞”,吐出来的线条魅力无穷。书如其人,如其面,如其心。“心正则笔正”,“作字先做人”。只有“胸中具磅礴之气”才能“腕间具真实之力”。
(游酢的读音:yóuzuò)元符二年(1099年),游酢调任泉州签判,赴任前,筑水云寮于武夷五曲,作为著书立说的处所,撰《易学》、《诗二南义》,为道南而辛勤的耕耘,开创了武夷山弘扬理学的新儒都,使武夷山成为朱熹一生眷恋和理学集大成的滋养地。
次年十一月,徽宗即位,游酢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励精图治,议论士风,侃侃而言。次年,出知和州(今属安徽)。崇宁四年(1105年),主管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两任祠官后,于政和元年(1111年)复任汉阳军知军。以后任舒、濠州二州(今皆属安徽)知州。所到之处,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非常聪颖,善于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了以后,杨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等到程颐睡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学习要坚持不懈
求学师门,诚心专志
信念坚定,不畏艰辛
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然而“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建阳县人游酢求学的故事。在北宋时期,40岁的杨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不料赶在程颐在打盹,于是两人就在雪中,等老师醒来,后来,程颐醒来发现门外竟有两个“雪人”。
游酢自幼聪颖好学,经书看过一遍就能熟记在心,倒背如流。程颐刚一见到他,就知道他将来可以担当重任,传承道统。后来,程颢调任扶沟知县,筹备设立学校,派人迎请游酢到学校赴职。元丰五年游酢中进士后,初任萧山县尉,改任博士。嗣后,游酢以便于奉养双亲为理由,请求就近调任河清县。
元朝延佑年(公元1171年),游酢五世孙游以仁为了纪念游酢,在福建省南平市专门建了“游酢祠堂”,朱熹曾为祠堂撰写碑记。清朝嘉庆年间,游氏家族300多人迁到台湾宜兰县,并建了游氏家祠,每年在台湾的游氏后代都要到此祭拜。1985年,福建省为了加强两岸交流,对游酢祠堂和书院进行修复,并成立了游氏宗亲会,目前福建省南平市已成为两岸游氏后裔的交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