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名相晏婴的个人简介和生平故事 最后怎么死的

2017-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为卿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为卿。奉景公命出使晋国联姻,与晋大夫叔向议论齐国政局,预言齐国政权将被田氏取代。传世有《晏子春秋》,为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实际上晏婴的读音是这样的,晏也就是"燕"-“yan”,声调为四声的读音,而"婴"读ying声调为第一声部。但是他有个别名叫做“晏子”,并被人们广为熟知,所以“晏婴”这个名字相对来说用的次数要少些。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协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协呢?"景公说:"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协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过重就用水冲淡一下。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巨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丁,百姓没有争斗之心。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人物力气大的出奇,能够单手打死老虎,因此在齐国非常有名,一般人都不敢惹他们三个。有一天,晏子从他们身边走过,并恭敬的向他们示意,结果这三人假装看不见的样子,置之不理,看起来十分失礼。

当时的晏婴地位绝对高于这三人,他们三人对他都这么无礼了,更不要说其他官员了。所以,晏婴认为三人的存在是一种祸患。于是建议齐王杀了他们,齐王担心武力没办法制服三人。晏婴就趁机请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三人两个桃子,并对他们说;“你们三个人就以个人的功劳来分桃子吧。”谁知,他们三人为争桃子而撕破了脸,扭打在了一起。就这样晏婴不费吹灰之力将他们三人除掉了。

据说晏婴出使到楚国时,楚王以其各自不高为由,让人引导晏婴从大门边上的小洞进,晏婴见状,表示如果出使的是狗国,就从狗洞进去。楚王无奈只好派人引导晏婴,从正常的门进入。楚王嘲讽说齐国没有人,才派晏婴这种人来。晏婴自贬,表示出使什么国家就派什么样的人,而自己的确是齐国最无能的。这番话让楚王和他的臣子们无言以对。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元前500年,晏婴生病去世了,还在游玩的齐景公听到死讯后立马赶回京,在晏婴的遗体旁嚎啕大哭,很是伤心,边哭边说:“您生前对我的过失劝诫和批评,到现在我的行为还没有完全收敛,使得百姓对我存有怨恨。现在上天要惩罚齐国,把祸降到了您的身上,为什么不落到我的身上呢?齐国的江山岌岌可危了。”身边的大臣也都一起哭泣。

齐景公用高规格的礼节厚葬了晏婴,面对一些人以不符礼节的标准提出的疑问,齐景公已他们不懂晏婴的好为由打发了。回忆起自己跟晏婴一起去遄台出游,指正了三次自己的过失,齐景公感叹没有人能跟晏婴一样随时批评和督促自己的人了。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的儿子。在周敬王二十年,晏婴病逝。晏婴不死君难,弃个人小义而逐国家、百姓之大利,以国富为己任,造福大众百姓,并义于名而利于实,成就了司马迁心中“义”于“利”融合的理想境界。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的儿子。在周敬王二十年,晏婴病逝。晏婴不死君难,弃个人小义而逐国家、百姓之大利,以国富为己任,造福大众百姓,并义于名而利于实,成就了司马迁心中“义”于“利”融合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