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研究》 课题研究经验介绍
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实验以来,我校以新课标,新理论为指导,真抓实干,以温志学组长为负责人的数学课改组于2002年选择《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研究》为研究课题,2003年4月被批准立项为省级十五规划研究课题。通过两年半的努力取得了预期的成果。现将我们的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获得诺贝尔奖的巴丁博士曾说过:决定一个研究能否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所选择的研究课题。博士的话告诉我们,课题引导着研究方向,制约着整个研究过程,反映了研究工作的价值,可以说,选好选准课题是做好整个教育科研工作的关键。
如何选准课题呢?我们的做法是遵循两个原则:第一,考虑课题的现实性。课题的研究离不开学校的硬件与软件,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选择课题时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针对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课题;第二,考虑课题的先进性,选择课题还必须着眼于新课程、新理念,力求研究的成果能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相结合,以确保课题的先进性。
从这两个原则出发,我们着重做好以下三件事。首先,全组教师学习新课标领会新理念;观看国家级、省级教师优秀课教学录像,真切感受新理念。
其次,我们根据市县颁发的《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指南》,要求全组教师结合教学教研实际,参考课题指南,确定自己研究的课题,并填写课题申请表,形成方案。
最后,学校从课题提出的背景、理论的依据、实验的假说、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证,从中筛选一个课题定为数学组的研究专题,并向上级教科研机构申请立项。《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立项的。
课题立项后,我们课题组按照分段实施,逐步到位,注重实施的计划,真抓实干。按照课题实验设定的方案,将整个研究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抓两件事:一是做好调查,设立实施班和对比班,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质量等方面建立数据,设立个人档案,积累原始资料。二是组织实验组成员学习课题方案,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为课题的正常开展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此项工作已于2003年2月~2003年8月完成。
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分为中期和后期),从2003年9月至2005年6月完成。对这一阶段的工作初期(2003年9月~2004年6月),我们利用各种灵活的方法,互动的氛围,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使学生形成会观察、类比、归纳等良好习惯初步构建激发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方法和能力。
后期(2004年9月~2005年6月)我们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是建立较为固定的模式进行对比,梳理这两年来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总结经验教训。这个阶段的具体操作情况是这样的:
在课题实验方案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理论上构建了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理、亲自动手操作、互动学习等方法作为教学模式固定下来,经常使用。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个性特点、生活实际、学习内容和目标也有所不同。
所以方案细化成能适合各年级段教学的具体模型,实施时才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此,课题组人员进行认真的研讨、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分成五、六两个年级段,各个年级段研究的内容,方法、方式都有所侧重。这种细化,较好地使实验教师明确了研究的具体对象、内容、目标及实验方向,因而实验起来的目的性、计划性就显得更强了。
课题研究模式化,内容具体化后,就进入限实验论证阶段。在这一阶段,课题组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研究潜能,扎扎实实地按照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互动学习的思路开展实践验证工作。主要做法为:
A、展开教案研究。我们要求各实验教师根据各自负责的实验对象、内容、选择某一个侧面设计典型的教学条例并在教学中认真研究、从中积累正、反两方面的教学案例,以备交流探究之用。本阶段,课题组的3位教师一共撰写了18个比较典型的实验教案。
B、撰写教学随笔。我们要求每一个实验教师围绕课题研究,每天坚持写一点教学随笔,认真反思日常教学,尤其是课题实验中的得与失,并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剖析这种得与失的原因所在,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此间,课题组成员共撰写教学随笔42段篇。
C、定期研讨。课题组每学期召开二至三次研讨会,先由各位教师展示自己平时研究的资料在会上发言,然后再进行讨论、分析,整理出成功的经验。同时确定下一步研究的侧重点。每一次研讨会还请领导帮忙,解决研究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排除干忧,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按照预定计划有序地进行。
D、举行汇报课观摩、讨论。参与实验的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积累,对自己所负责的研究内容有了较为系统的经验之后,课题组把设计的典型课例作为汇报课。学校有目的地安排我们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同时肯定成绩,指出存在问题,提出今后研究任务、目标。实验以来,我们一共上了12节汇报课,有效地避免了研究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开展科研工作,把课题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E、取长补短,为了拓宽实验教师的研究视野,学校组织我们走出去,虚心学习和吸取同行的先进经验。同时请兄弟学校恩江小学和聂家小学已结项的课题组教师到我校作经验介绍,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帮助我们进一步做好实验工作。
通过本阶段的实验探索,实验教师都撰写出水平较高的实验小结和实验论文。有:温志学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研究之我见》、《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等论文分别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刘春根的《让课堂活起来》、《真情兴教结硕果》等论文分别在《吉安教育》和《井冈山报》上发表。徐永忠的《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发表在2005年第3期的《吉安教育》上。
第三阶段是总结阶段,从2005年7月至9月。主要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写出实验报告,形成科研实验成果,请专家进行鉴定。
通过课题组老师的协作攻关,不懈努力,我们按预定方案,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并通过了省级验收。成果有四:
1、探索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观念,扩展四十分钟的小课堂,增加课前和课后两个环节,把课内、课外融为一体,扩大教学时空,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探究和应用的空间。
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以一份试卷,一个分数对学生定高低的质量评价方式,探索出质量评价新方法。具体是:新评价注重激励与反馈: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结合;参评对象改变为老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同评价;评价方式改变为综合评价;并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个人档案
采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运用新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充分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搜集信息,在探索中学会交流、合作、创造,在评价中自我反馈激励,充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发展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价值。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设立对比班,采用调查、问卷,观察、测式等方法,建立数据资料库等,通过对信息的综合分析明显得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数据见实验总结报告。
4、转变了老师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因为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组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灌输式教学。通过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师们在参与中得到磨炼、提高,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教学教研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教师能运用新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