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潇导演 「Cinext人物」电影没有成功学—专访《路边野餐》副导演杨潇
Y: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初衷我也不太记得了。肯定跟当时的压力有关,在那么一个很偏僻的学校,虽然学的都是电影,但是毕业前我知道自己的未来跟电影应该是没有关系了,有同学毕业之后去了中石化,有同学打算去做城管,有同学去当兵。但回老家更不能解决这种焦虑,还不如在这儿耗着。虽然那是一个没有电影产业的城市的郊区。
C:其实像这类题材,也有很多其他人在拍或者拍过,你觉得《动物园》的区分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Y:片子里面有一些幽默的东西是我喜欢的,它让片子的基调、主题都比较模糊,不会那么清晰。我很喜欢幽默感,就像《风柜来的人》,我很喜欢,它不是很沉,也不是很轻,因为有幽默让这个作品变得有些复杂了。
后来我发现有不少人也拍了类似的题材,有些就过于伤感、浪漫了一点,我喜欢的文学也是偏幽默一点的,好的作家包括我喜欢的塞林格和契诃夫的作品都是有这么一种品质。如果把它拍得太一般正经了,有点矫情了。但我当时没这个意识的,就是跟着感觉走了。但现在回头再看,这个片子当然也是有问题的。
C:片子出来后,有什么反响吗?
Y:当时可能就是当个毕业作品交一下,其实完全是当作业拍的,想着自己肯定跟电影没关系了,一点儿压力也没有,觉得最多也就是去个独立影展放一放,所以拍完就交上去了,结果老师看完说还不错,给我投了西宁First电影节。
那次入围我才意识到这个片子不是那么丢人的东西。于是我就开始投了一些电影节,不断地获得入围通知书,国内外的都有一些。在入选前,我已经开始找工作了,是一些跟电影是擦边关系的媒体、出版机构,待遇糟糕得可怕,在我做好心理准备做一个没落纸媒的编辑的时候,《动物园》开始被一些人知道和打听了,很幸运。
C:西宁First青年影展那边你去了吗?
Y:西宁倒没去,不过我去了北京的独立影展,在那儿认识了一个法国的选片人,当时给了张碟给他,也没报什么希望。他回去之后他说很喜欢,从一堆碟片中唯独看中了我的这一部。他是法国Shadows电影节的策展人,在巴黎有点影响力,他希望《动物园》能作为闭幕影片。
当时特别激动,我的片子竟然可以被外国人看到。接下来我再入围其他电影节就相对容易一点了,选片人之间会有交流和推荐,虽然都是挺小众的电影节,但是对于一个不到一万块成本的片子已经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