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先师孔子个人生平介绍及经典语录盘点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后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中 文 名:孔丘
别 称:孔子,尼父,孔夫子
字 号:仲尼
所处时代:东周春秋末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 生 地: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出生时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去世时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主要作品:《六经》,《春秋》
主要成就:开创儒学,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
祖 籍:宋国栗邑(今商丘市夏邑县)
父 亲:叔梁纥
母 亲:颜徵在
妻 子:亓官氏
尊 称:孔圣人,大成圣至先师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信 仰:儒家思想
倡 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远祖为宋国贵族,殷王室后裔,因避乱而迁居鲁国。父叔梁纥,是当时的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可能担任过鲁国陬邑的大夫。孔子三岁之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孔子年轻时做过为人相礼、料理丧事的工作,也做过替人管理仓库的“委吏”、看管牧场的“乘田”等。青少年时代的家境不幸及生活的艰辛,使孔子早早地认识了人生。孔子自十五岁起开始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有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他学无常师,据说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好学而不厌,乡人都赞其“博学”。
孔子自三十岁开始独立地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收徒讲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招收学生的教育家。五十岁以后,孔子踏上了从政的道路。他曾在鲁国担任过中都宰、司空、司寇、相事等。五十五岁时,因与当政者季桓子的政见不合,孔子弃官出走,带着其弟子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之间,在诸侯面前游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可结果是处处碰壁,颠沛而不得其志。十四年后,孔子重回鲁国,鲁哀公和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起用。七十三岁时,孔子因病逝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是鲁国人,他身体里流淌着殷商王族、宋国贵族的血液,其父乃是鲁国陬邑大夫叔梁纥,母亲是于颜氏的小女儿。据说颜氏在怀上孔子之前,曾去尼丘山祈求神明保佑,回来后不久,就有了孔子。而且刚出生的孔子头顶上有凹陷,就像是山丘一样,孔子在家中又排行老二,于是将孔子取名为“丘”,字为“仲尼”。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和“仁”,他主张道德上的仁爱思想、政治上的礼治思想,并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为公。
不仅是道德与政治方面,孔子还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耻下问的教育思想;重视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等。从孔子的各种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并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同时还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道不同,不相为谋。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据说,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据了解,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据说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他打破了贵族的知识垄断,授徒不问出身,这促使了人才的向上流动,符合当时底层人民的心声。孔子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新颖说法,他认为每个人的性格差异在学习上有其不同的影响,应该按照各人的性情天赋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他的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有杰出才能品德的君子去为官,治理天下,所以教育首重德教,道德思想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
孔子在教育劝学方面留下了很多的名句,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主张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知识所得和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将所有知识观点一股脑灌输给学生。孔子不但培养了诸多杰出的弟子,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也为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古代私塾教育开创了先河。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伟大人物,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都无比巨大。他为实现政治理想坚持游历各国十余年,即使碰壁,即使多次差点丧命,他也不曾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主张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的人。他曾拜师于与他学识相差不远的老子为师,多次不远千里问礼于老子,据传他还曾拜七岁儿童为师,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热爱学习、虚心向学的人。
孔子优点无数,但也有缺点。孔子不光彩的身世与少年时期上门去鲁国一贵族府上讨吃喝,却被轰出府的受辱经历使他有了自卑感,而这使得孔子在爬上高位后用杀人的手段来巩固地位时变得专横、独断;从孔子问礼于老子后辞行时,老子赠给他的几句忠言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喜好揭穿别人的缺点,为人有点自我的缺点;从历史记载中孔子繁复奢华的生活方式中可以看出孔子其实比较虚荣,比较看重别人对他的看法。虽然孔子的缺点有不少,但是那掩盖不了他的优点、他的成就,总而言之,孔子担得起圣人这个尊称。
据历史考证,大约公元前480年,因为孔子的爱徒卫路死在了卫国的一场动乱之中,而且死状凄惨,不留全尸。导致孔子本就因无人采纳他的主张而久病不愈,如今又受到卫路之死的刺激,身体自然是每况愈下了。
公元前479年,孔子的弟子子贡来见,孱弱的孔子拄着拐杖看着他,幽幽的说:“泰山将崩,梁柱将朽,哲人就要腐烂了。天下无道久矣,却无人采纳我的主张。”说着就留下了眼泪。之后,孔子久病不愈,终究不治而亡,享年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