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为什么不喜欢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2017-07-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为什么不喜欢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2003年,一个叫陈思和人的书在书架上多起来,随即有关他的生平介绍像田里的菜头一样长出来,到处

我为什么不喜欢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2003年,一个叫陈思和人的书在书架上多起来,随即有关他的生平介绍像田里的菜头一样长出来,到处都是。在平时我是从来不看评论家的东西的,这对一个搞创作的人来说是一个大忌。

十年以前读大学的时候,当代文学这块还只有一个叫洪子诚的北大老师在搞,那时的先锋、寻根非常时髦,但窃以为一个尚未定型的艺术,小说或者诗歌,怎么可以进入文学史呢?现在的文学史简直像农村田头的厕所一样多了。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是在本市的一家书店里买的,半月之后,在上海复旦附近的一家书店里买了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学史》比《教程》迟了十几天。两本书放在前面,《文学史》是白的封面加细浅绿的柳条,32开本,《教程》是红色的封面加插图,16开本。

《文学史》封面上写的是洪子诚著,〈教程〉是陈思和主编,这是一个重大的区别,是原创和编写的区别。    先看陈思和的〈教程〉。

陈的书共22个章节,每一个章节4个小节,非常匀称,我倒想起中学英语课本,四课书构成一个单元,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为什么这么对称呢?不能是3节或者5节吗?每一章节的题目“非常吸引人”,像“艺术画卷”,“重建叙事”“多层面思考”“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个人立场”等等,令人联想起一些文学杂志的栏目名称。

除了绪论和第一章是他本人写的,其他多半是他的学生所写,刘志荣是复旦中文系的教师,宋明炜还在哥大攻读博士(见2003/5期上海文学),他们两人担任的章节共9章,占全书22章的1/2略少。

他们二人均不是教授身份,文学史叫他们来完成有点为难,所以整本书来看都有点博士论文的味道。Continued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陈思和的《当代文学史教程》都是一本带有“时尚风格”的文学史,而不是一本严谨治学的文学史。

1.        封面、开本和价格。 洪子诚的《文学史》从封面上看是一本讲究底气的书,朴素自然,容易让人接近;而陈的《教程》以大红的封面配一张插图——一个建筑的部分和一朵“溢出”画外的花,——它是否真正暗示书本呢?其实并非如此。

封面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几个字非常抢眼,而“教程”两个字相对暗淡,在已经有名气的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前,陈既要“抢摊”,又不能重复,所以冠上“教程”。

但这给它一个致命的弱点——一本写作正经、没有激扬文字、只能提供给中文系学生看的博士论文集。

洪的文学史36万字,32开本,定价20。元;陈的教程44。6万字,16开本,定价35。元,价格比洪的高出15元,字数只多了8。6万。陈的教程里有上百幅的作家照片,如果除开这些照片所占的字符,他们的文字应该是相当的,也就是说一个学生要买陈的书,他要多付出15元,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经济负担(王晓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下册80元,也是过高的定价)。

那些本来从来不曾“相识”的作家突然来到我们面前,像一位电影明星——张承志那张口衔干草,躺在牧马旁边的照片,怎么看都像是电影明星,还有女作家严歌苓。

。。。但问题是这百来幅的作家生活照放在一本文学史的书里到底好不好?我认为没有一点好处,它不仅妨碍了我们阅读的视线,耽误了阅读时间,还分散了阅读时一贯的理性思维。

这本书出版时间是1999年,刚好迎合了“读图时代”的潮流,文字不够图来凑,对读者(他们大多数是大学生)来说是浪费金钱和时间。

附带说一下,整本书中照片尺寸最大的要算巴金,占了整张页面,它是否意味着照片越大,作家的地位越高呢?巴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任何一个有阅读经验和阅读良知的读者都清楚,大家也都知道,陈思和最初是研究巴金出名的。

所以陈对巴金的特别照顾也就有特别的“用心”了。当代文学史上比巴金写得好,比巴金好得多的作家都没有这个“荣幸”——一流的莫言没有,一流的余华没有,一流的西川连照片都没有放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