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书法家蔡襄生平事迹简述以及作品欣赏
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茶学专家,从小勤奋好学,在父母的教诲之下,十五岁的时候参加了乡试,十八岁的时候游学京师,据说,蔡襄和泉州也有不解之缘,在泉州洛阳江上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么,小编带您一起去了解一下书法家蔡襄。
蔡襄,原籍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
据说蔡襄就是在中洛阳江上所生的,当时风雨大作,眼看一叶扁舟就要被掀翻。这是天空中有一声仙人的声音,说道,船中坐着蔡大人,鬼怪休得无礼。于是水面上顿时风平浪静,后众人都在寻找着这位蔡大人,才知道船中只有一个卢氏孕妇。大家就都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个贵人,卢氏许愿如果孩子能够成大器,一定要让他在洛阳江上修一座桥。
这个孕妇腹中的胎儿就是日后的蔡襄了,在福祖父和母亲的谆谆教诲之下,蔡襄奋发苦读十八岁就考中了进士。后来朝廷派蔡襄出任泉州,蔡襄也就开始了自己和泉州的不解之缘。蔡襄到了泉州不久之后就召集众人来商议修建洛阳桥的事情。后来经过仔细的勘查,筹集资金等,在皇佑五年的时候洛阳桥终于动工修建了。后面的故事就有点太充满神话色彩的,大致就是蔡襄做什么事情碰到困难的时候都会碰到仙人相助。当蔡襄要海水退潮打地基的时候就有一位夏得海能够到梦中为蔡襄去海底面见龙王谈论此事,当蔡襄没有巨石奠基的时候,又有游玩中的仙人吕洞宾送来落石。
正当建桥进展顺利之时,财库匮乏,募金耗尽,襄母卢太夫人带头乐捐,卖去老家良田一百六十亩捐资造桥乃亏空巨额。最后洛阳桥还是造好了,蔡襄撰写《万安渡石桥记》并刻石碑于岸南。
蔡襄陵园位于枫亭镇铺头锦岭下古官道旁,今福厦公路西侧。原官道旁有巨碑“宋端明殿学士忠惠蔡公神道”。蔡襄陵园座东朝西,围墙环抱着古墓。围墙内,用石板块筑成“凤”字形。埕分内、中、外,长80米,宽30米,封土高2.8米,占地2400平方米。陵园四周松树长青、绿草如茵,山花盛开。墓左,立着“蔡襄墓”石碑。
墓前,两侧矗立着一对高五米的石柱(华表),俨然对峙,犹如威严的门卫。柱上面题刻着:“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明代马歘在蔡襄墓前赋诗:
野蒿秋草翳残碑,落日鸟啼宰树悲。
来往行人知下马,感恩多在过桥时。
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岁,赠吏部侍郎,葬在枫亭蔡岭,欧阳修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乾道年间(1165~1173年),赠谥忠惠。庆元年间(1195~1200年),在洛阳桥南街尾建蔡襄祠。 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书法精妙,恪守法度,有晋唐风轨,前代意韵,变态无穷,真、行、草、隶四体都达到妙胜之境。
欧阳修称“蔡君谟(书法)独步当世”,苏轼评“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求其所短,大字为少疏也。”现存《万安渡石桥记》是他的大字冠冕;小楷中,《集古录序》横逸飘发,《荔枝谱》严正方重,《茶录》劲实端严,书体虽有差异,却各得精髓。 蔡襄著作编成《蔡忠惠公集》,乾道年间王十朋知泉州,通过知兴化军傅自得求得善本,刻印行世。
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 “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蔡襄著作的《茶录》是《茶经》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叶专著,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另有《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著有《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
《蔡襄自书诗》,作者:蔡襄,纸本,三接纸,纵28.2cm,横221.2cm,行书,73行,884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卷尾有宋、元、明、清及近代共13家题跋。鉴藏印记:“贾似道印”、“悦生”、“贾似道图书子子孙孙永保之”、“武岳王图书”、“管延枝引”、“梁清标印”、“焦林”及清嘉庆内府诸印。
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所见著录《珊瑚网》、《吴氏书画记》、《平生壮观》、《石渠宝笈·三编》、《选学斋书画寓目续记》、《壬寅销夏录》等著录。刻入《秋碧堂》、《经训堂》、《玉虹鉴真》诸帖。
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是东方重要的通商港口,吸引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踏来,后来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周末,赶在台风“莲花”登陆前,笔者来到了这座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闽南名城,一路探古寻幽,其乐融融,获益良多。
位于泉州城东十三公里的洛阳桥,原名叫万安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横跨于泉州与惠安分界的洛阳江出海口之上,是当年广东、福建通往京城的必经之路,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此洛阳桥与河南洛阳并非重名这么简单,而确实是有深厚的渊源关系。据资料记载,唐朝初年,由于中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造成大量原居于河南的中原人南迁至闽南一带。他们来到泉州后,看到此处的山川地势极似古都洛阳,便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后来亦随之而得名。
他的书法特点谨守法度,用笔精到,高古洒脱、意境神远,给人油然而生一种庄严之感的同时,也营造出一种空灵虚幻的无限的审美空间。看他传世作品小楷《茶录》、《荔枝谱》,里面笔画工整,匀称含蓄,结体宽博,古意盎然,整体风格与王羲之及虞世南非常接近,可以看出他对魏晋及有唐一代名迹是下过很大的工夫。
从那经著也可以看出,蔡襄学识渊博,不仅是书法家,文学家,对茶叶及果艺栽培也颇有研究。而他的中楷及大楷,笔势流丽、静定沉着,浑厚爽劲、不漂不躁,主要取法颜真卿,及禇遂良、柳公权等唐代书法大家,代表作有《谢赐御书诗表》、《颜真卿告身帖跋》、《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
《澄心堂帖》,纸本墨迹,是蔡襄论及澄心堂纸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时年五十二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作品。全文以行楷写成,结构端正略扁,字距行宽紧合适,一笔一划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颇具晋唐人的韵致。
蔡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前人在评论蔡襄书法时,都认为它“形似晋唐”,如元倪云林曾跋云:“蔡公书法有六朝、唐人风,粹然如琢玉。”他的《澄心堂帖》可看作是蔡襄传世墨迹中最典型、最追踪晋唐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