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三国谋士如云 其实能称得上谋士只有这八人
在三国里,什么人最重要呢?没错,就是谋士了,刘备因有诸葛亮,成就了一番霸业,曹操有荀彧,成为了一代枭雄,孙权有周瑜,称霸江东,在三国里,谋士描写的非常多,但真正能称的上谋士寥寥可数,都有谁呢?一起来看看吧。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臣,曹魏集团统一北方的战略方针均出自荀彧之手,包括有:兖州时期的“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力主“奉迎天子”,形成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先定徐州,布局关中,后与袁绍决战;先除袁绍残部,后取荆州刘表。荀彧运筹帷幄,曹魏集团沿着其制定的战略方针不断取得胜利,无怪乎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诸葛亮是位出色的战略家,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他的“隆中对”成为了蜀汉集团的建国方略,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具有典范价值。不过诸葛亮先取荆、益二州与曹魏、孙吴形成鼎足之势,继而结好孙吴,图取中原的战略思想却只实现了前半部分。只因诸葛亮太忽视孙吴集团的利益诉求,孙吴绝不会坐看蜀汉一家独大。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青年时耕读于南阳郡,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促成孙刘联盟和建立蜀汉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任蜀国丞相,辅佐刘禅,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的实际领导者。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诸葛亮为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
在曹魏阵营里,毛玠得说是贡献谋略比较少的谋士。但他却颇具战略眼光,向曹操提出了成就霸业之道: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曹魏集团彻彻底底地执行了这项战略构想,既有了政治优势,又有了经济基础,天下三分曹魏有其二从此起步。
毛玠(?-216年),字孝先,陈留平丘(今河南封丘)人,年少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因战乱而打算到荆州避乱,但中途知道刘表政令不严明,因而改往鲁阳。后来投靠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规划,得到曹操的欣赏。后来毛玠与崔琰主持选举,所举用的都是清廉正直之士。而毛玠也很廉洁,因而激起天下廉洁之风,即使尊贵得宠的大臣,衣着车辆都不敢太奢华。毛玠和崔琰一改朝中风气,令曹操大为赞赏,曹丕也亲自去拜访他。
鲁肃在刚投奔孙权时便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这成为了孙吴一以贯之的治国方针,即:先灭黄祖,再取荆州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孙吴不惜弃孙刘联盟于不顾而袭取荆州,其实也是在执行鲁肃的战略思想。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郭嘉是曹操的“奇佐”,他的奇谋中也不乏战略构想。在袁绍势强,曹操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从战略角度入手,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振作了曹军斗志,还为曹操拟定了远期的作战目标——清扫周边障碍后与袁绍决战,以及近期的作战目标——东取吕布。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法正向刘备献上的速取汉中之策,彰显了法正的战略眼光。公元217年,法正向刘备献计,认为曹操一举降伏张鲁,却未继续进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动乱,而夏侯渊、张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且告诉刘备夺取汉中的意义:上,可以讨伐国贼,尊崇汉室;中,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开拓国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战略。蜀汉顺利夺取汉中,进能攻,退可守,蜀汉国祚因此而延长。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东汉末年谋士。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
沮授是袁绍属下极其出色的战略家,他为袁绍谋划天下之时,既有长远的战略构想“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又有实现这个构想的具体步骤:1、以冀州之众,发兵向东,扫除黄巾2、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3、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4、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只可惜,袁绍只实现了后面这个构想,没有听从奉迎天子的意见,被曹操抢得了先机。
沮授(?-200年),广平(治今河北鸡泽东)人,东汉末年袁绍帐下谋士。沮宗之兄、沮鹄之父。史载他"少有大志,擅于谋略"。曾为冀州别驾,举茂才,并当过两次县令。后来又当韩馥别驾,被韩馥表为骑都尉。袁绍占据冀州后任用沮授为从事。经常对袁绍提出良策,但很多时候袁绍并不听从。官渡之战时袁绍大败,沮授未及逃走,被曹操所获,因拒降被曹操处死。
羽扇纶巾,谈笑间就能使曹操大军“樯橹灰飞烟灭”的英才,战略层面自然也不逊色于他人。赤壁大战后,周瑜曾向孙权阐述过:趁曹操新败无力南顾,刘璋暗弱,应进取巴蜀,袭取张鲁,接援马超,还据襄阳,以图北方。令人叹息的是,周瑜英年早逝,理想未能实现。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人 。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