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就要品陈寿的三国志 真正的三国历史
陈寿是三国后期西晋前期的一个历史学家,他为后人留下《三国志》这一部历史著作,广为后人所赞扬,不得不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很精彩,甚至很多人都喜欢罗贯中的小说,但是陈寿的《三国志》却是一部真正的历史,没有精彩的情节,却是真正历史的写照,字字珠玑,都在我们讲诉历史的真相,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陈寿是《三国志》这部史学巨作的作者,在当时的朝代并不是很受欢迎,但是他的书籍流传到了后世,后世人常以他的《三国志》为借鉴延伸一些历史实例,陈寿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而不是小说家。
中 文 名: 陈寿
外 文 名: Chen Shou
别 名: 陈承祚
国 籍: 蜀汉→西晋
民 族:汉族
出 生 地: 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
出生日期: 公元233年(蜀汉建兴十一年)
逝世日期: 公元297年(西晋元康七年)
职 业: 史学家、官员
主要成就: 撰写《三国志》 代表作品 《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
官 职: 长广太守,太子中庶子
陈寿虽然出身在三国乱世的后期,但是作为文官他幸免于战乱,完成了《三国志》的著作,他是因为疾病而死亡这件事在历史上有记载,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统一天下。陈寿撰写完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当时的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见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便销毁自己的《魏书》。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陈寿就是如此受时人器重。
数年后,陈寿被拜为太子中庶子,未到任。元康七年(297年),陈寿病逝,享年六十五岁。他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人上书说:“从前汉武帝下诏令说:‘司马相如病危,可派人去取回他的著作。’使者得到了司马相如遗留的书籍,内中谈到帝王祭拜天地一事,武帝大为惊奇。臣等认为,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多有劝诫之言,阐述前人的是非得失,对今世的教化大有裨益,尽管文辞不及司马相如,但质朴实在,恳请陛下采录其书。”惠帝于是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其书。
说道陈寿的《三国志》,内容当然是以文言文的形式了,所以没有一点文化基础还得看翻译版,《三国志》没有虚构的故事,易中天曾经点评:陈寿在写《三国志》这部书的时候凡是觉得不合理的地方,都会自行删去,《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
《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因黄皓弄权,陈寿不肯阿附黄皓。因此被遭排挤。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陈寿生活在三国时期,对三国的历史虽然不甚了解,但是也难免附带感情,特别是他的父亲,在晋书的记载中,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受髡刑。马谡死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而陈寿父因失街亭之事而受株连。唐朝房玄龄等撰写的《晋书·陈寿传》,收录了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的一则传闻,说的是丁仪、丁讷在曹魏时负有盛名,陈寿对他们的儿子们说:“送我千斛米,我就为令尊大人写好传记。”丁氏不答应,陈寿果真不为他们立传。
陈寿父亲曾做过马谡参军,马谡兵败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父亲也被牵连受罚,诸葛瞻又轻视陈寿。因而陈寿为诸葛亮立传,说诸葛亮军事谋略非其长处,又无临敌应变之才;说诸葛瞻只工于书法,名过其实。议论的人因此而轻视陈寿的为人。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应该说有褒有贬,陈寿在诸葛亮传中也指出其“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计,优于将略。”《晋书·陈寿传》及北魏的毛修之大概也就是据此说陈寿“挟嫌贬低”诸葛亮。但实事求是地说,陈寿所言并非虚构,带兵作战、出奇制胜确实不是诸葛亮的长处,他在这方面的业绩也不是很大。公正地看,在陈寿的笔下,诸葛亮的缺陷与其光辉业绩相比,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之比的关系。可以这么说,陈寿笔下的诸葛亮,是后世人们认识诸葛亮、赞颂诸葛亮的基本依据,且为后世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渲染、美化诸葛亮提供了基本素材。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多处附录了南北朝时期宋人裴松之的注释,里面提到了魏晋时郭冲向晋朝扶风王司马骏(司马懿之子)陈述诸葛亮的佚文佚事五条,其中有:曹魏派刺客欲刺杀刘备,被诸葛亮识破,逾墙逃走;诸葛亮驻军阳平,城中兵少,司马懿大军二十余万人突至,诸葛亮施用“空城计”退敌;魏主曹睿率三十多万大军伐蜀,诸葛亮只有几万人马,依“诚信”激励士卒,蜀兵以一当十,大破魏军等等。
陈寿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似乎所有的史学家的经历都十分坎坷,陈寿也历经屡次遭到贬斥,张华准备荐举陈寿为中书郎,中书监荀勖因忌恨张华而厌恶陈寿,便示意吏部改任陈寿为长广太守(一说是荀勖开始也欣赏陈寿,后来因为不满意《魏书》的内容才外放他)。陈寿以奉养老母为由不就职。
咸宁四年(278年),镇南将军杜预离京镇守荆州之前,又将陈寿举荐给朝廷,建议授予他黄门侍郎或散骑常侍之职。陈寿因此被授职为治书侍御史。因母亲去世离职,其母临终遗言将她埋葬在洛阳,陈寿恭行母亲遗志,但又此而遭到非议贬官。当初,谯周曾对陈寿说:“你必定会凭才学扬名天下,但常会遭到诋毁伤害,这未必是不幸。要谨慎从事。”陈寿至此,再次招致贬废的羞辱,正应了谯周之言。
对于陈寿的评价,后人是给予了肯定,认为陈寿不仅是一个史学家,而且为人谨慎,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材料,不仅在文学上作出贡献,在对后世人的影响上也非常深远。古人是这么评价他的,谯周: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裴松之: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苏洵《嘉祐集》:史之难其人久矣。魏、晋、宋、齐、梁、隋间,观其文则亦固当然也。所可怪者,唐三百年,文章非三代两汉当无敌,史之才宜有如丘明、迁,固辈,而卒无一人可与范晔、陈寿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