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个人资料简介 蒋方舟照片大搜罗【图】
蒋方舟清华大学毕业 《新周刊》执行主编称“我们赚到了”
四年前,被媒体称为“90后美少女作家”的蒋方舟被清华大学降低60分录取曾引起热议。四年后,当初的小姑娘如今也面临毕业,走出清华校园,而她的去向又给了大家一个大大的惊喜就任《新周刊》副主编。22岁刚毕业的才女蒋方舟能否担得起“副主编”的职责,再度引起热议。《新周刊》杂志执行主编封新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蒋方舟能选择《新周刊》,我认为我们赚到了。”
就在几日前,蒋方舟在微博上祝贺自己从清华大学毕业,“终于毕业啦。从此,柴米炊烟。从此,山高水长。”当时,她的去向还引起不少人揣测,昨日,《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在微博上给出了确切的答案,“祝贺蒋方舟同学大学毕业,同时,祝贺蒋方舟同志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封新城表示,“蒋方舟2008年9月入学时即被本刊聘为特约记者,2010年4月升任主笔。这么说吧,老员工了。”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网友热议,不少网友都纷纷祝贺小蒋同学,“一毕业就副主编,哇,我等只能仰头观望。”也有网友提出疑虑:“这让那些十几二十年兢兢业业工作还只是个编辑的人情何以堪?”“她不需要什么阅历,新周刊要的是噱头和广告效益……”
昨天,封新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周刊》现设一个执行副主编,两个副主编,蒋方舟的职责主要是负责编务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建设北京记者站。虽然贵为“领导”,封新城说,蒋方舟也是有写作任务的,“我们的薪酬制度和发稿有很大的关系。”
年仅22岁的蒋方舟能承担起副主编的职责吗?对于大家的疑虑,封新城说,认识蒋方舟是从2008年开始,“我当时就发现她比很多同龄人成熟很多。”后来,经过四年的学习,蒋方舟从最开始的特约记者到后来的主笔,是一步步实践、锻炼出来的,“蒋方舟是从主笔的职位提拔到副主编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毕业就当副主编。”
对于蒋方舟的加盟,封新城非常高兴,“她有很多别的选择,她能继续选择留在《新周刊》,我们赚到了。至于薪酬,他说会按照杂志相关职位的标准,但是具体数额涉及个人隐私,不方便透露。
蒋方舟成长史
1989年出生的蒋方舟少年成名。7岁便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2004年,初中生蒋方舟出版第六本书《邪童正史》。2005年,她当选中国少年作协主席。
2008年,蒋方舟获得清华大学60分降分录取的承诺,“90后美少女作家”被清华大学降分录取曾引起热议。
大学期间,蒋方舟坚持写作,常发惊人之语,2010年,在清华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直言学生风气的《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把她推向舆论漩涡,引发众多议论。
自称“擅长泼冷水”的她,用自己的笔写下自己眼中的学生干部们以及“教育和世俗标准下少年得志的成功者”:“他们毫无障碍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一切价值观,自诩主流,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不怀疑;他们青出于蓝地运用官场技巧与规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最终,清华大学校方做出回应,称会进行反思。
四年转瞬即逝,蒋方舟也面临毕业抉择,谈到毕业她曾说,“在此之前,生活是一级级台阶,只需要埋头拾级而上,下一步永远是设计好的,永远在那里。自此以后,生活变成带有风险的十字路口,选一条,走下去:或是阳关大道,或是死路一条,更有可能的,是一条无趣的坦途,沿途的风景一成不变,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对话蒋方舟
“别人叫我天才 我很惶恐”
问:你曾经说过自己的理想是想成为“大师”,每次想起都会热泪盈眶。选择去《新周刊》和你的理想有关吗?方便透露一下年薪吗?
答:马尔克斯和海明威都做过记者。作家中有其他职业背景也有很多,职业背景对写作是难得的社会知识的支持。《新周刊》的环境很好,给个人发展很大的空间,我也希望在媒体工作和个人创作中找到平衡。我的年薪跟同类期刊的同等职务差不多,对于新入职的人来说,已经是很好的了。
问:在此之前,有想过去其他单位吗,从事别的职业吗?很多毕业生都要考虑户口之类的问题,你呢?
答:我对毕业就工作并没有那么强的目标性。如果不入职,那么先荒废一年,到世界各地走走,我觉得也不错,出国深造也是我的选择,或者先入职,再深造,我觉得也不晚。我考虑过户口,但只是一闪念。我觉得年轻人还是要跟着理想走,不要跟着户口走。
问:22岁就任一个杂志的副主编,你觉得自己能够胜任吗?为什么不考虑先当几年记者?
答:我2008年刚进入清华的时候,就是《新周刊》的特约记者,后来升入主笔,也经常参与专题的策划。在杂志社已经做了几年,算“老员工”了。现在我也不好说自己能不能胜任,反正努力呗。
问:当初读大学的时候,你就选择了新闻,读完四年的新闻,是否还依然热爱这个行业?看你最近微博上还在推荐《新闻编辑室》这样的剧,毕竟环境不同,你对现实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有预期吗?
答:我还是热爱这个行业的。我觉得对人有好奇,有善意,就不难做好新闻,也不会丧失对新闻的热情。
问:很多人把你称为“天才少女”,从当初破格录取上清华,到现在22岁当副主编,你总是给大家一些惊喜。你自己怎么看待“天才”这个符号?
答:如果我被称为“天才”,我觉得非常惶恐,有名不副实之感。我还是暗中努力吧,希望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拉近能力和称号之间的距离。
问:毕业在即,大学四年最值得留念的是什么?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期许?
答:留恋的是学生身份,以前还可以拿“我还是个学生”当挡箭牌,以后就不能了。我期许自己更温和更强大。
问:在很多人心目中,你是一个作家,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当了领导以后,还会一直坚持写作吗?具体有哪些写作计划?
答:当然会坚持写作。我现在的写作计划太杂乱。手头好多东西要同时写,自己的东西往往得先放下,先把别人的事情做了。我最想写的当然还是小说,采访也会写,杂文也会写,电影剧本在尝试写,对话剧剧本也有兴趣。
问:你之前还提到自己在拍一部电影,现在做得怎么样了?
答:电影是和高晓松合作的,剧本已经写完了,其他方面我了解得有限,不方便透露。
问:我曾经采访过你,当时提到韩寒,你说他的博客你从来不看,郭敬明你也不喜欢,通常,你说不怎么喜欢看活人的东西。现在还是这样吗?你怎么评价80后这两个代表,很多人把你当作90后一代的代表,你觉得和他们的不同在哪里?
答:我现在死人的、活人的都看,看的还不少。韩寒的博客看,郭敬明的偶尔也看。我觉得这么多年来,80后作家(我是80后)应该有一种默契:不相互诋毁,不相互随意评价。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把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我觉得大家都在成长壮大,没有销声匿迹,这挺好的。
谈爱情
我已经尽量去装萌卖傻了
京华时报:在你入学的时候,曾经说过希望找一个工科男做男朋友。最近你又写了篇文章批判工科男。为什么有这个转变?
蒋方舟:过去只看见了工科男的优点,没有看见缺点。具体的交流上挺可爱的,比如会帮你修电脑等。但是一到讨论到每一个具体问题,想法就完全不同,有很大争执。
京华时报:那大学时是否也抱着曾经美好的幻想去谈恋爱?
蒋方舟:谈过一次,不是校园里的。是在一个特殊的户外环境,时间不是特别长。
京华时报:那么工科男的幻想破灭,对下一个男朋友有什么要求,是否要求有共同语言?
蒋方舟:也不是,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会让你舍不得发展他们成为恋人。因为作为恋人,你就不能只接受他好的一面,你被迫要接受他的全部。
我现在是一个快速移动的个体,也许现在找一个男朋友,半年一年后我们就不在同一个位置上。其实这样对对方不公平,你在抱怨为什么过去仰视的,现在变成平视或者往后看,但是其实对方并没有退步,是你往前走得更快。
过去我很功利,喜欢比自己年纪大一点的,我等不及一起长大,希望他能比我成熟。现在我在修改心态,因为现在不是男权社会,我却依然是在用男权社会的心态想问题,想对方能给我带来什么。所以我也能接受比我弱一点,与我共同成长。
京华时报:会不会觉得因为你是个公众人物的形象,妨碍了谈恋爱?
蒋方舟:多少会有点,但是这不是我能改变的,我已经尽量去装萌卖傻了。
京华时报:毕业了,期待赶紧有一场恋爱吗?
蒋方舟:我原来对情感需求特别强烈,觉得必须谈恋爱,是个出路,能解决我生活中孤独、事业不顺等的问题。经历过以后,发现其实对方并不能帮你解决任何问题,只是谈恋爱的甜蜜能冲淡。想明白这一点以后,我现在对情感需求就减半了,我会用找朋友、工作、看书等其他抒发方式,而不是把感情当做自己的救命稻草。
京华时报:没有遭遇家里的逼婚吗?
蒋方舟:过去母后觉得我一个人在北京没有人照顾,希望有人照顾我。现在我已经给他们展示了我能照顾自己。
谈未来
给自己更多机会去尝试错误
京华时报:读研和留学是否考虑过?
蒋方舟:我不适合做学术,写论文写得特别痛苦。留学我考虑过,希望在以后人生需要有个重大转折时或者遇到瓶颈时去留学,学一些好玩的事。我期待可以在纽约生活一阵子。不过,我现在想做的事还有很多。
京华时报:毕业后会离开北京吗?会在北京买房吗?
蒋方舟:会去很多地方,以后还不好说。我也许每个地方都会住一阵子。
我不会在北京买房,我觉得在北京买房很傻,又贵生活环境又差。我算过账,100多万在海口可以买一个三面环海的好房子,在北京买一个差不多的要贵很多倍,那些差价的利息都能让你生活不错。
京华时报:往远一点看,你对人生的定位是什么?
蒋方舟:我不知道特别想干吗。我自己用了大学4年尝试了各种事情,应该说都是我不擅长而且不喜欢的。比如媒体人的角色,比如公共知识分子。所以长远来看,我觉得30岁以前,我把所有错都试完,其实也算收获也算来得及。比如现在写电影剧本、写话剧,都是尝试。
京华时报:现在有没有找到一个你比较喜欢的角色?
蒋方舟:写作是我人生大的比赛场地,从写作的角度看,写得最舒服的还是小说。写长篇小说对我来说是一种休息,比写媒体类、公知类的文章来说要放松很多。人生不可能一玩就玩到自己对的领域,我已经足够幸运,很早就找到了写作这个适应我的大方向,节约了很多试错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