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游说诸国破合纵之策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张仪戏弄楚王,先用600里秦土欺骗,再用可以保住黔中土地为由欺骗楚王。接下来,张仪又把韩国、燕国、齐国、赵国、魏国的国君骗了一遍。
在看张仪欺骗诸侯国国君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张仪的那一套鬼把戏,拿到现在,也就能欺骗一下小孩子。并且,聪明一点的小孩子估计也难以骗过。很多读者朋友看完之后,也发出了疑问,认为张仪欺骗列国诸侯王的那段历史可能是虚假的。但,《史记》、《战国策》等权威史料却详实的记载了张仪欺骗诸侯王的那段历史。因此,关于张仪的事迹,做假的可能性不大。既然做假的可能性不大,为什么张仪却能用欺骗小孩子的把戏欺骗列国诸侯王呢?
这个问题,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的确难以回答。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诸侯国国君心理,我们便能一探究竟。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从以下六点来讲。诸侯国国君能相信张仪,究其原因不外乎下面所说的这六点。
一:通讯不畅。
春秋战国,那是非常遥远的古代了。出门也好,出“国”也罢,只有步行和骑马坐轿。最快的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那便是烽火了。可烽火也只在战争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像张仪撒谎,难道诸侯王点起狼烟来询问其他诸侯王吗?不现实吧。张仪走到不同的诸侯国,欺骗诸侯国国君的那一席话,都是需要去张仪所说的另外的诸侯国验证真假的。要去验证,那时间可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
再说了,张仪所说的话,哪个诸侯国国君也不好主动到别国开口去问。张仪也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讯不畅,国君们又要面子,张仪又连哄带骗外加恐吓,这让诸侯王在第一时间就相信了张仪。
二:各怀鬼胎。
列国诸侯非常清楚各个诸侯国国君的心理,从春秋时期到战国中后期,列国诸侯王互相征伐。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即使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走到一起,也是各怀鬼胎,谁也不相信谁。
这种不信任,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从春秋到战国的这几百年间尔虞我诈,一个个诸侯国被灭的现实中总结出来的。张仪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刻意点出这一点,直击列国诸侯王的要害。因此,诸侯王也就相信了张仪。
三:利益相关
。
列国诸侯王守护者自己国家的土地,也觊觎着他国的领土。虽然合纵是为了消灭一个强大的秦国,可是消灭了秦国对本国有什么好处呢,自己能得到土地吗?这是离秦国比较远的诸侯国国君的想法。
他们同意合纵是因为利益,可张仪偏偏告诉他们,即便是合纵,秦国灭了,也得不到任何利益,只是便宜了离秦国近的诸侯国。在几乎无利可图,又可能壮大自己以后的敌人的情况下,这些诸侯王相信了张仪。没有利益可言的事情谁喜欢做呢?
四:朝秦暮楚。
秦国、楚国都是春秋中后期的强国,有的诸侯国今天依附秦国、明天依附楚国,一来二去的成了墙头草。当然,朝秦暮楚用在这里是形容诸侯国君的反复无常。他们看见谁强就依附谁,不一定是秦、楚两国。张仪用这一点去离间几个诸侯国国君,而诸侯国君他们自己心里很清楚,自己也曾经是墙头草。
现在合纵了,也难保某些国君表面上同意合纵,暗地里私通秦国。这样一来,在张仪的离间之下,此前被其他诸侯国朝秦暮楚欺骗过的诸侯国国君,也就不信任自己合纵联盟里的伙伴了。
五:一统天下。
列国诸侯王最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一统天下。这是战国时期所有诸侯国国君的一致想法。一统天下就要消灭其他诸侯国,假如能有机会与其他诸侯国联合消灭自己一直想消灭的诸侯国,这是多么大快人心的一件事啊。
故,张仪的连横与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连横是强强联合消灭弱国,最后能实打实的获得土地。这样的做法是列国诸侯国国君最满意的。所以,张仪的连横与诸侯国国君最终目的几乎一致。在此种境况下,张仪的游说,成功率接近于100%。
六:不仁不义。
我们时常看到史书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互骂的内容。这是为何?因为各个诸侯国国君都不讲道义。他们自己不仁不义,也清楚其他人不仁不义。因此,张仪的离间也就容易了。与其相信张仪那张破嘴,也不会相信其他诸侯国君是一心一意的合纵。何况张仪的背后是强大的秦国。
张仪,能用哄骗小孩子的手段欺骗“粘上毛比猴还精”的列国诸侯王,这不是幸运。而是,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的一个必然。这种必然,也只会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又或是现在的商战中。张仪能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面对的是一群不讲道义且贪婪狂妄的诸侯国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