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康地产设计 从刘小康CMYK创意学 折射香港从设计到产业的30年变革(组图)

2018-0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不少设计师希望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特色,但与此同时,他们必须学会与人"分享"之道,这就要求设计师考虑设计使用者的需求和感受.    设

    不少设计师希望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特色,但与此同时,他们必须学会与人“分享”之道,这就要求设计师考虑设计使用者的需求和感受。

    设计师必须考虑人们为什么需要这个设计,他的设计能在别人的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设计不仅仅是物品,它与生活方式、文化、社会背景紧密相关。

    ——刘小康

刘小康作品:“竹”的两百种可能

香港著名设计师刘小康:“中国设计”要学会分享之道

香港著名设计师刘小康曾设计出屈臣氏矿泉水水瓶、“椅子戏”等深入人心的作品。1月11日,他在北京举办了他的新书《从设计到产业》发布会,会上,刘小康建言希望“走出去”的中国设计企业要学会和世界“分享”中国文化,而非仅仅“表现”自身的民族特色。

随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诸多中国设计企业的作品走向了国际市场,甚至在海外开设分公司,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也在国际设计圈崭露头角,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北京作为“设计之都”加入创意城市网络。不少业内人士期待“中国设计”成为 “中国制造”之外的另一张国家名片。

对此,刘小康表示,不少设计师希望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特色,但与此同时,他们必须学会与人“分享”之道,这就要求设计师考虑设计使用者的需求和感受。

“设计师必须考虑人们为什么需要这个设计,他的设计能在别人的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设计不仅仅是物品,它与生活方式、文化、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刘小康说道。

他举例说,设计屈臣氏矿泉水水瓶时,他希望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饮水时能获得愉快的体验,而不是像汽车加油那样沉闷。这一设计曾夺得“瓶装水世界”全球设计大奖。

北京洛可可设计公司创始人、总经理贾伟对刘小康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说,设计师需要有“格局观”,即要从产品的使用目的、使用者所处的环境、产品生产过程、销售链条乃至报废环节等全方位思考设计方案,才能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优秀设计。

55岁的刘小康成长于香港,经历了香港艺术思潮最为活跃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30多年的设计生涯中获得了300多项各地的设计奖。2001年他受邀参与北京申奥海报设计比赛并获得第一名,作品被印制成官方宣传品;这幅海报同年荣获芬兰国际海报双年展最佳体育海报奖。

除设计外,刘小康的雕塑作品也被世界多个博物馆收藏。目前,他是香港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的合伙人,兼任香港设计中心董事局副主席与香港设计总会秘书长。他的新书《从设计到产业》回顾了自己30余年的创作历程,并就设计师如何做好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新华网)

刘小康的CMYK创意学

《从设计到产业∶刘小康的CMYK创意学》 刘小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的概念由两年前我被邀请出席一系列的讲座开始,包括台湾地区和内地不同学院的演讲,这促使我较有系统地整理了过去30年的创作经验,不仅谈我创作上的转变,更从这转变看到香港的转变,以及行业状态的转变。我觉得可以与人分享的,不仅是我的创作,也包括这些转变带来的机遇,以及用以应对转变的方法。

人们都说香港在20世纪80年代有很多机遇,但我看到香港现在的机遇。这些机遇带来的发展空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宏大。随之而来,应了解香港作为国际城市、设计中心,如何透过与国际合作在亚洲市场发挥作用;另外,香港作为南中国的一个城市,又如何透过与深圳、珠三角一带的合作,打造一个与北京、上海、长三角一带不一样的设计中心。

我预视将来设计行业会有更多可能性,设计师们所面对和拥有的选择,比我过去所经历的更多。我相信只要大家能理解过去,把握将来,就能在急速的转变中做出最适当的选择。

我是成长于“CMYK”印刷四分色模式的年代。C是指Cyan(青绿色),M是指Magenta(洋红色),Y是指Yellow(黄色),但K所代表的却是Black(黑色)。

因为印刷时,黑色是定位(Key)套版的颜色,K同时避免了与三原色RGB中的B(指Blue,蓝色)混淆,于是K代表黑色,这是计算机化印刷普及以前的业界常识。我挪用了“CMYK”的概念去撰写此书:C for Culture(文化决定设计),M for Market(创意产业价值),Y for Youth(艺术青黄相接),K for Key(创作核心定位)。

四章就像四种颜色,多一分红少一分黑,均影响着整个作品的成色风格。

第一章C for Culture(文化决定设计):回顾过去,我尝试较抽离地观察自己一路走来的轨迹,探问究竟我与他人喜爱的创作都是什么?有哪些作品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在回顾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自己的创作不知不觉间已深受当年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等影响。

人们喜欢那个年代我所创作的某些海报,是因为那些作品不仅能反映文化面貌,更能看到当时的所谓文化人、设计师,如何利用创意去批判社会,或评价社会的改变。我希望读者也能透过阅读此书明白设计师创作时,影响我们的从来不只是我们的主观意愿这么简单。

虽然设计师常常由个人喜好出发,但我们无法摆脱社会与时代环境的影响,就算我们能创作出让人回味的作品,也绝不能只归功于我们的创造性,更应考虑这些作品如何反映了该年代的面貌。

第二章M for Market(创意产业价值):早期我因应自身的际遇和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设计了许多文化作品,及后,也有一些在商业模式中很成功的作品。我始终是一个设计师,主要工作,是为品牌建立基础,使其能良好地发展。

过去我在商业上成功的例子虽然不少,但我更喜爱向人提及的,不是商业上的成功,而是我们的创作怎样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点滴。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理想,内地在商业品牌、政府形象等方面,都渐渐对设计产生了很大的需求,这促使我们在创意产业方面做得更广阔、更专业,也更深入。

现在我们已不仅在谈创意的问题,还在谈产业链的问题。我过去从文化角度设计创作,反映了香港回归的社会转变,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个转变的批评。

但今天我们谈创意产业,是整个世界在改变,人们对创意的需求,已不再停留于作品的创意,更在于怎样能从根本上呼应商业模式的改变。设计师处身现今社会,要更专业,思考要更深入,知识要更广阔,创作类型也要更跨界别。

第三章Y for Youth(艺术青黄相接):我常建议人们要理解20世纪70年代的设计,当年的香港像设计实验室,可谓是中西文化交融。不仅靳埭强(靳叔)这位中国平面设计先驱在努力开创新局面,还有陈幼坚、石汉瑞等许多本地和外国的设计师,也在不断寻求新的设计方法,而我则只是一个继承者。

不管是文化设计或是创意产业,我们不断在谈论种种转变,但转变是很难依靠单枪匹马或几个著名设计师去迎战的。我们需要的是与下一代分享,让他们明白现今香港以至世界正如何剧烈地发生变化,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如环保、替代能源等新观念。

随着全球化下许多新商业模式的诞生,他们所面对的选择,其实比我们以前更多。在他们知道自己有哪些选择后,才能周详地思考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

无论是选择更专、更阔,或选择去何地进行创作等,他们愈早知道有这些选择的可能性,便能愈早知道怎样充实自己、愈早做好准备。这也是我们许多教育和交流项目的目标,要知道未来设计师面对的,将是更令人激动的年代。

第四章K for Key(创作核心定位):随着际遇和时代的转变,我发现自己几乎每10年就有一个新的目标。我1981年从香港理工学院设计学系肆业,及后于靳与刘设计前身的新思域设计制作公司任职。第一个10年,我主力从事平面及文化设计;20世纪90年代的第二个10年,我增加了立体及商业设计的维度;千禧年的第三个10年,在已有的基础上,我兼顾了设计教育和业界的推动;2010年伊始的第四个10年,我希望能更专注于创作,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产品。

随着时代与社会整体的改变。生许多新的设计和营商模式,其一影响着我第四个10年发展的新模式,是因着内地市场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我能像艺术家般以贴近自己兴趣喜好的方式进行个人创作,设计属于我的产品。

这些产品可以与其他人合作制造,也可由自己生产。市场这广阔,总会有人需要由设计师以从个人观点出发创作的产品,这无疑提升了设计师的创作自由。所以我除了继续发展椅子戏系列外,将更专注于钻研自己喜爱的两大题目——竹和茶,我将两者结合命名为“竹山茶海”,相信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这将是我的设计核心。

从文化设计到创意产业,几十年,似乎过得很快,我特此多谢靳叔给予我机会,这么愉快地工作了许多年;也多谢包括高少康在内的新伙伴们,给予我机会再开创更多个10年、更多不一样的工作局面和状态。

本书总括了我过去的设计经验,我希望能带领读者理解过去,明白事情是如何有逻辑地发生,继而认识到创作不仅关于创作人的意愿,更关于整体社会和世界的改变。我相信,设计不是表达手段,而是思考方法,愿CMYK能让你读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