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平单正 “单平面挥杆”和正确动作的关系

2018-0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单平面挥杆"是很多打球人入门以后,都要被灌输的道理,但是,对于大多数业余球友来说,"单平面"就像一面魔镜,照得到职业的美妙,就是照不到自己

“单平面挥杆”是很多打球人入门以后,都要被灌输的道理,但是,对于大多数业余球友来说,“单平面”就像一面魔镜,照得到职业的美妙,就是照不到自己的影子;“单平面”就像高尔夫的“释放”一样,有点像是可望而不可及梦想。当然有天才的不在此列。

为什么?很简单,你中年学球没有身体条件,说穿了首先是柔韧性丧失,就像我们小时候玩弹弓,橡皮筋老化以后是死板僵硬的,弹力不足,拉不开,也射不远,过分用力还会拉断。

“单平面挥杆”的诱惑力,只要看看职业球员的动作,比如亚当斯科特,麦克洛伊就知道这动作简洁流畅,弧线优美。

高尔夫的有标准动作吗?

这里有点跑题,不过很必要,就是高尔夫有没有标准动作?我们在电视转播中看到的现象,就是每个人的挥杆姿态各异,于是有的朋友就简单总结,高尔夫没有标准动作,只要多抡就行,成绩好就是最好,但是,现象真的反应的是事物的本质吗?

最近正好看到一则围棋的新闻,日本泰斗级的人物九段武宫正树告诫年轻人要下出自己的风格,他在回答记者问的时候说:“现在的棋谱几乎千篇一律,对此我很着急。看现在年轻人的围棋,无论日本还是韩国、中国,还有台湾,坦率说都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围棋会体现一个个人,我很想叮咛年轻棋手们要下自己的棋。”

围棋的招法是公认变化最多的,但是随着中日韩三国竞争的日益加剧,围棋的奖金剧增以后,围棋的着法就开始趋向单一。当年武宫正树创立宇宙流,讲解棋型的形态美,但后来放到中、韩不讲理的凶悍打法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聂卫平曾经光耀中日擂台赛,凭借的也是这种不讲理的招法,后来韩国人走得更远,一度独霸世界棋坛(围棋),其发展的思路,就是前面武宫正树所说的“一个模子印出来”,正确的方法必然是趋同的,在巨额奖金的诱惑面前,谁会和这钱(正确的方法)过不去。

当科学研究为我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生活的某些方面,扼杀了我们的想象力。只要花时间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去证明这些概念。

我举围棋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即使围棋这种变化如此多的智力运动,都在走一条“招法趋同”的窄路,何况挥杆动作单一的高尔夫运动。当动作开始走向“趋同之路”,那么就可以推理,高尔夫动作的本身,是有一个“标准挥杆”的存在,虽然这辈子不一定可以见到公认的完美挥杆,但是,这些世界最顶尖的选手正在无限接近“标准挥杆”我觉得这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喜欢看电视转播的朋友一定有感觉,对比各个巡回赛的动作群像,比如从大满贯比赛巨星们的挥杆动作开始,到美巡赛、欧巡赛、亚巡赛、中巡赛,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一个现象,就是挥杆动作“多样性”是逐级放大的,大满贯动作相似度更高一些,而到了亚巡挥杆基本上就是百花齐放,中巡的挥杆更是天真烂漫了。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知道,成绩差的挥杆千奇百怪,好的挥杆都是很相似。

正所谓,正确的路只有一条,错误的路万千条。

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推论,高尔夫挥杆是有标准姿势的,只是面对复杂人体,什么才是最正确的姿势,这个会有争论,但是,有标准动作是肯定的,世界最顶尖的选手,必然是最接近标准动作的哪些人。

[动作与练习量]

业余人比较容易通过自己直观认识来理解事物,比如某人动作很差,但是成绩不错;又有人动作很好,但是成绩很差,所以就得出一个结论,动作对于成绩不是必然的条件。这是典型只关注成绩,而忽视过程的例子。因为高尔夫成绩涉及到动作的准确和训练的强度、频度之间的关系,还有赛前准备和比赛中心理调节等等,单一动作是没有可比性的。

这点在业余情况下尤其显得突出,即使同样的天天练,一个只练一个小时,一个练四个小时,一年后,或者多年后,动作的稳定性如果差别不大,练多的成绩自然很好。

在职业方面,因为大家训练都很刻苦和到位,最后比的就是动作的完整性,老虎伍兹原来动作是非常接近标准,所以他凭此成就了霸业,现在麦克洛伊也是如此,完美动作让他逐渐建立起他的统治力。这两人的训练都很刻苦,不练的时候他们都像是病猫。老虎因为丑闻加伤病缠身,好成绩一落千丈,至今还在等待“归来”;麦克洛伊也是如此,谈恋爱分心,成绩也是一落千丈,很多比赛晋级都难,断了恋情,背靠背的大满贯奖杯也跟着回来了。

当然老虎伍兹和麦克洛伊的动作,普通人都学不了,这是因为有童子功垫底,现在老虎的纠结也在于此,没有童子功的老虎活得很累,他如何走出来,是个问题。

“单平面挥杆”的作用和问题

对普通人来说,最想了解就是,我可以学“单平面挥杆”吗?做不到“单平面”是什么原因?

当然,在认识上述两个问题的同时,必须先要弄清楚“单平面”的作用、好处,对于提高成绩有什么帮助。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单平面挥杆”是最符合力学原理的一个挥杆动作,可以使挥杆的效率达到最高,稳定性最好,这点我们只要看看小麦挥杆就知道,这种挥杆可以把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以小麦的身高、臂长和力量,竟然可以在长人如林的大炮选手群中,开球距离丝毫不落下风,甚至还有些许优势,单平面功不可没。

从小麦动作也可以窥视“单平面的秘诀”,就是此动作对人身体柔韧性极高,小麦的后挥非常大,但是,下杆时候,他通过柔软的胯部进行拧转,将很大的后挥动作从启动到下杆击球,都始终保持在一个平面上。这个非常不容易,大多数人,后挥太多,下杆动作变形的居多,原因就在身体拧不过来,这在业余动作里是最常见的一个问题(说实话,本人也经常犯,贪心太多的人犯得最多)。

如果缺乏柔韧性,想要保持“单平面”,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后挥的幅度,俗称减少上杆幅度。

与小麦相对的吉姆福瑞克,他是典型的上杆顶点画圈的“非”单平面挥杆,其原因是他上杆太陡直,但是他下杆很迅速回到正确击球平面上,或者说是职业下杆击球的平面,他自然还可以成为世界顶尖的高手,但是,这一点让他很吃亏,由于他挥杆在顶点处的划出S,这时候的用力是相互制约的,等到进入下杆轨道时候,杆头已经下降,这个缩短了他的挥杆幅度,所以,伴随着吉姆福瑞克的职业生涯,最痛的就是开球距离过短,以他一米八七的身高,这点距离实在有点吃大亏,所以也制约了他的成绩进一步上升。

单平面,由于下杆是直接从单一轨道下拉,力量的释放非常充分,同时,因为是单一轨道,所以稳定性就非常好,击球的精准度自然就很高。

再回到学“单平面挥杆”的问题,这里有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很多讨论单平面的比较注重手腕、臂的作用,当然最后很难获得完美的单平面,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下半身的作用。“单平面挥杆”需要完美的胯部动作,上面提到的麦克洛伊是职业转胯;业余的虽然不能有职业那样的扭转,但是保证转胯不过度,重心转移是非常准确完整的,却是必要的要求,再配合上半身的肩部、手肘、手腕动作,以及标准的握杆,才能完成“单平面转胯”。

由于“单平面挥杆”涉及身体的方方面面太多,所以,大多数业余的都很难做到“单平面挥杆”,原因就是,一个是可能没有遇到特别好的教练,一个是可能身体太过僵硬,总之条件的不具备是第一位的。

限于身体与环境的条件,业余人的如果单纯的想要追求“单平面挥杆”,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更关键的是,业余人损失一点距离和稳定性并没有什么问题,只要稍稍多练就可以弥补稳定性,并且去战胜比你练的少的人,练得少肯定稳定性很差。所以,业余的虽然追求的目标很高,行动上却很实际,过程往往比目标完成重要。

如果是职业球员,我觉得还是尽量要完成“单平面挥杆”的模式,很多国内职业球员最大的问题,首先是是一号木距离偏短,稳定性也不好,一发力就飞,这种都是“非单平面挥杆”的后遗症;铁杆的精准度与单平面也关系很大。

业余的常常因为胯部的柔韧性不够,而使用胯部横移来实现重心转移,这种动作就很难产生“单平面挥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