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恩美喜福会 谭恩美《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的重构

2018-0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论文简介:谭恩美在当今华裔作家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她的五部小说:<喜福会>(1989),<灶神之妻>(1991),<百种神秘感觉>(1995)

论文简介:谭恩美在当今华裔作家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她的五部小说:《喜福会》(1989),《灶神之妻》(1991),《百种神秘感觉》(1995),《接骨师之女》(2001)和《拯救溺水之鱼》(2005)受到批评者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本文旨在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分析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中女性自我的重构。 后殖民女性主义认为第三世界女性深受双重压迫。一方面,她们在宗主国受到种族歧视;另一方面,她们又遭受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

她们的存在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在《喜福会》这部小说中,不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我。然而,《喜福会》中的女性并不甘愿被动接受这种屈辱的状态,她们主动去争取改变被边缘化的状况。

在作品中,母亲们主要从过去的记忆中得到力量,同时也给女儿带来精神上的鼓舞。女儿们在经历了同化过程中的辛酸和痛苦之后,最终开始认同母亲,并静下心来倾听母亲的故事,从而接受中国文化。

这样,母女都重新找回了自我,并实现了种族和性别身份的重构。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还描绘了两代母女之间的情感联系。对于老一辈的母亲和女儿,母女的联系植根于血液之中,母女在空间上的分离无法抹去女儿心中对母亲的美好回忆。

然而,移民母亲和女儿的关系就显得复杂得多。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母女之间长期存在误解。遭遇工作和婚姻中的挫折和失望后,女儿最终回归母亲的怀抱。她们开始认同母亲,并视母亲为女性的盟友。

她们意识到不管身处何地,父权压迫始终存在。因此,她们和母亲结成同盟共同反抗种族主义和父权制的压迫。 值得注意的是,母女的同盟关系对双方重构自我的重要性。谭恩美似乎是在暗示读者:女性之间的认同和交流对她们在异国的身份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购买充值卡,就可下载本篇论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