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的开始与结束【图】

2018-02-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精读第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最令人"惊艳"的高科技创意,也是大运会最广为人知的名词之一.来自于开幕式场地"春茧"里一个面向大海的"海之门",由两扇宽度为55米,可以自动开合的钢结构大门组成,高26米,厚4米,每扇门附属的110米的开合路径轨道重量为430吨,总用钢量为860吨.世界之门上的彩幕采用P10型彩幕,与展望桥的彩幕组成6800平方米的巨大屏幕,为世界之最,其后还有5025平方米的LED挂网,为表演者提供无限背景.巨大的LE

■精读

第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最令人“惊艳”的高科技创意,也是大运会最广为人知的名词之一。来自于开幕式场地“春茧”里一个面向大海的“海之门”,由两扇宽度为55米,可以自动开合的钢结构大门组成,高26米,厚4米,每扇门附属的110米的开合路径轨道重量为430吨,总用钢量为860吨。世界之门上的彩幕采用P10型彩幕,与展望桥的彩幕组成6800平方米的巨大屏幕,为世界之最,其后还有5025平方米的LED挂网,为表演者提供无限背景。巨大的LED屏上均匀分为365个小门,每个小门长2米,高2.5米,配有同尺寸、可旋转的高清彩幕,每个小门内都有人在其中进行表演。

在开幕式上,“世界之门”在由巨人“闯”开后,先后三次开启,第一次开启是“欢迎之门”,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来宾朋友;第二次开启是“文明和知识之门”,此时大运会宣布正式开幕;第三次开启的是“未来和梦想之门”,火炬被点燃,世界大学生憧憬美好的未来,并和自己理想完美结合。

8月12日,深圳湾畔“春茧”内,刚劲有力的“巨人”徐徐推开百吨重的“世界之门”,代表着世界未来的青年们从这扇门走进中国深圳,一场筹备了四年之久的国际盛会拉开序幕。

这一次的开启,让深圳大运会吸引了来自全世界151个国家和地区的8800余名运动员,共设置了24个大项306个小项,在12天的时间里,青年人们打破国界,以体育竞技这样一个国际语言进行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国际大体联新任主席加利安明确表示,深圳大运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参与人数首次突破了万人,与上届相比,增加了1500人,他认为,数据也说明大学体育的关注度在提升,而在评价本届大运会时,加利安代表国际大体联给出了“深圳大运是最棒的一次”的结论。

“青春中国”开放

打开“世界之门”的巨人,形象来自于20年前被认为是深圳城市精神象征的雕塑《闯》。

1993年7月,这尊肌肉发达、表情坚毅的铜质金属雕像正式安置于当时深圳博物馆南广场,在设计师郑建平的创意里,巨人象征着深圳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和排头兵,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城市形象,成为深圳人的灵魂写照。对于深圳人来说,由城市的精神象征符号推开“世界之门”,寓意更为深刻:30年前,正是因为中国在深圳打开国门,才成就了30年以来改变的中国,催生了深圳,影响了世界。

对于“世界之门”的惊艳亮相,大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姜浩扬的解读颇有深意。在他看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城市最核心位置的“鸟巢”体育场举办。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在“海心沙”上演,张扬珠江的“水”文化。深圳大运会开幕式选择在深圳湾体育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一个面朝大海的“世界之门”。

“30多前,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是从深圳启程,中国也借助深圳这个窗口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八面来风。30年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走进‘世界之门’,在大运会上亮相,中国的观众们在‘春茧’盛情迎接各国年轻人的到来,‘世界之门’象征着‘青春中国’开放。”

国际化进程加速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表示,在举办大运会过程中,深圳国际化进程大大加速。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海内外集中展示深圳改革开放的窗口形象、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魅力和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形象。大运会的举办,让深圳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国际化城市的硬件条件,而且在国际化氛围、国际知名度、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12天里,对于深圳来说,大运会给城市带来的收获远远超过了赛事本身。在举办大运会过程中,深圳的国际化程度大大加速,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4年来,深圳大运会的官方网站共吸引了超过1000万次的海外点击量。而在国际合作方面,此前经验并不丰富的深圳,也获益颇丰。从场馆筹备建设之处向海内外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到大运吉祥物的来自不同国家地区设计师之手的参选方案,甚至在志愿者服务中,大运会还特别组建了1300多名来自港澳台、欧盟、俄罗斯等地的志愿者团队。

在赛事之外,密集的国际交流和城市营销,也成为深圳大运会上最为鲜明的特征。借助这样一个国际化平台,大运会期间,同时产生了新一届的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200多位大学校长围绕高校办学模式、现代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讨;世界青年联欢节、中欧青年论坛、世界大学生沙滩音乐节等众多青年交流活动也纷纷展开;以推介广东和深圳为主题的系列新闻发布会,在大运会的12天里举行了20场,平均每天都有一至两场“城市营销”的新闻发布会,向世界介绍广东深圳……

■后大运猜想

闯世界,深圳更自信

在过去的12天,288个小时里,从未有过举办重大国际赛事经验的年轻深圳,交出了令人惊喜的答卷。以至于国际大体联主席加利安也感慨,在一个重大国际赛事中,没有出现一个抱怨“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来自参赛代表团团长、运动员、国际大体联赞誉有加的评价,让曾经面对这场国际考题并非信心满满的深圳,在自己的国际性城市成长中,收获了一次肯定和自信。如果说“世界之门”的开启传递的是深圳乃至中国对世界的欢迎和拥抱热情,那么“开启”仅仅是拥抱姿态的开始。真正迈出单纯的“中国经济特区”的城市定位后,深圳国际化的道路仍有很长,无论是赛事的组织中的个别疏漏、城市建设筹备中更需完善的统筹安排,还是社会管理层面如何更大尊重个体空间,融入绿色、低碳、公民等国际先进理念,大运会在帮助深圳完成了一次重要的经验积累后,仅仅是拉近了深圳与一座真正国际化城市之间的距离,并不意味着这种距离的不再存在。

当然,有一点能够肯定,与大运会之前相比,深圳将是一座展现出更自信姿态的国际化都市,深圳也会在世界之门的沟通与交流中,承担更耀眼的角色,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