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画作 上海画家薛松来京办烧烤画展
不是国画,不是油画,近日起至7月2日,上海艺术家薛松来京,在帝门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综合材料展。展览的20件作品全部是由烧过的印刷品碎片构成的中国文字和图像。有意思的是,所用印刷品内容往往和画面描绘的对象是相关的。
看画的同时也是在读画。 首次进京办个展 薛松接受采访时说,不久前他动了一次手术。半年前,已经和帝门艺术中心约定好展期。原本打算只展出最近一个系列的作品,但创作因为手术而耽搁下来。也因此将前两年的两个系列拉了进来。
凑在一起,一共是“传统山水”、“书法”、“腾空的人”三个系列20件作品。 薛松说,此次是他在北京的首次个展。此前曾于1992年参加过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油画双年展;去年和法国朋友在京举办了联展。
一箱子“美元”的故事 薛松利用烧过的印刷品碎片创作,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一场大火后的现场情景。 “我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毕业后分到某歌剧院,我的画室就在后台旁边。那是1990年的一天,后台突然起火了,我的眼前是一片熊熊大火,火光将周围人眼中的惊恐和悲怆放大,那是画笔表现不出来的。
”薛松说,事后,他便开始在残骸中捡一些碎片,那烧焦的气味有一种强烈的悲剧味道。 从此,薛松便开始到处搜集资料,进行创作。
有一次,作品中需要用美元,手头没有美元,于是便四处找印有美元的印刷品,正在失望之时,没想到在一家小卖店无意间发现有种巧克力的包装袋印有美元。于是买了一箱子回去。 记者笑问他是不是“一边吃着巧克力,一边贴着美元?”薛松回答:“巧克力很廉价,全送人了。
”?? 和古代经典“联姻” 薛松有件作品表现的是今天的上海浦东,背景用的是那种每天撕掉一页的日历,仔细看江水,会发现背景竟是《清明上河图》。
“腾空的人”系列创作于2004年、2005年,表现的是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共有近40幅。此次展出的两幅抒情性很浓,其中一幅描绘的是一个拎着公文包的人,脚不沾地的在都市里奔波。 “历代的碑帖太完美了,我们当代人难以突破。
”薛松说,他将字体的局部放大,仍保留“飞白”味道,赋予古代书法以新的意义。?? 画家当“大厨”,作画似“做饭” 这些看上去非常神奇的作品究竟是怎么完成的,光看画面还很难看出个门道。
薛松介绍,一般先要画草图,然后根据画面去寻找材料,再就是烧烤、拼贴。“我就是个大厨,创作过程和做饭差不多。”薛松幽默地说。 不过,大餐最初并不怎么好做,特别是烧烤的时候。最初是用手拿着,一烧,控制不好,便过了,成了灰。
后来,薛松找来一个钳子,夹着印刷品,烧到需要的火候,另一手便赶快拿滚轴及时压灭火,然后就可以用白胶进行粘贴了。 “烧剩下的灰渣我都不浪费,蘸了胶水,粘上去‘勾线’。”薛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