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天山陈俊贵的事迹 《守望天山》作者:10天写出20多年守墓人生

2017-09-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俊贵(右一)与作者党益民(右二)在烈士陵园当年修筑公路的战士们在冰达坂上施工"想起长眠雪山的168名战友,想起墓地边陈俊贵一家住过的地窝子

陈俊贵(右一)与作者党益民(右二)在烈士陵园

当年修筑公路的战士们在冰达坂上施工

“想起长眠雪山的168名战友,想起墓地边陈俊贵一家住过的地窝子,想起陈俊贵屋里塑料桶中常年饮用的冰雪,想起陈俊贵黝黑的脸上爬满了皱纹,想起陈俊贵妻子雪山一样耀眼的白发,我的双眼渐渐模糊了……”这是党益民写在《守望天山》手记中的一段话。

身为武警交通二总队副政委的党益民是一名老兵,他笔下所提起的陈俊贵也是一名老兵。

30多年前,陈俊贵所在部队修筑天山公路时遭遇大雪封山。在向外界送信求援途中,陈俊贵的班长把珍贵的口粮留给了他,自己却牺牲在皑皑冰山上。复员回到老家辽宁后,陈俊贵放弃了在县城工作和生活的机会,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毅然重返天山,为班长守墓,也为168位在修建天山公路中奉献生命的烈士守墓,这一守竟然就是20多年。

2009年初,偶然听说了这个故事的党益民,实地走访了居住在天山上的陈俊贵一家,并写下了报告文学《守望天山》。目前,这部曾经在社会上引起过极大反响的作品,已由北京中侨联文化中心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成同名电影,并将于近期上映;武警文工团也计划将其改编成歌剧上演。

但是外人不会知道,在这个感人故事的背后,还有着两个老兵真挚的兄弟之情。

10天写出20多年守墓人生

陈俊贵一家住在偏僻的天山深处,远离外界的喧嚣,在《守望天山》发表之前,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事迹。

“部队当年修完公路之后就撤离了,后来又改为武警交通部队,所以陈俊贵与部队失去了联系,我们也不知道天山上还有一个守墓的老兵。”党益民介绍说,直到2005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陈俊贵才联系上了老部队。当时听到这个故事,党益民便被陈俊贵的事迹深深震撼,后来他调到新疆任职,终于有机会真正走进这个守墓老兵的生活。

“最初我以为守墓很简单,但事实超出想象,陈俊贵一家的生活太艰苦了。”党益民说,陈俊贵守墓的最初9年,一直住在墓地边的“地窝子”里,附近荒无人烟,他的女儿和小儿子就是在地窝子里出生的。为了养活全家人,陈俊贵在天山上开荒种地,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直到后来当地政府建起了烈士陵园,又帮他们在附近村子安了家,陈家人的生活条件才大为改善。

每天,陈俊贵都要到墓地转一转,烧点儿纸钱,敬根香烟。党益民觉得,“这看似平凡的日子,一天一天堆积起来,堆积了20多年,而且还将继续堆积下去,这就不简单了,不平凡了,就会让人震撼,让人肃然起敬。”那次采访结束后,党益民将陈俊贵夫妇接到山下县城的宾馆,请他们喝茅台酒,吃最好的饭菜。席间,陈俊贵的态度很淡然,但他的妻子孙丽琴却不由得痛哭起来。党益民感叹,“对一个女人来说,太不易了。她才40出头,已经满头白发。”

在实地走访陈俊贵一家以及烈士的亲人、昔日的战友、当地民政局之后,党益民利用在天山蹲点的时机,将他全部的情感诉诸笔端,仅仅用了10天时间,便写出了4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守望天山》。作品出版后,陈俊贵一家为烈士守墓20余年的感人故事,立即传遍大江南北,感动了无数读者。

老兵穿旧军装走进大会堂

《守望天山》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大大超出党益民的预料。多家报刊转载了这篇报告文学,这部作品还被制作、改编成广播剧和音乐剧。很多读者看到《守望天山》后,纷纷给党益民写信、留言。有人说,“陈俊贵这个‘傻人’陪伴着长眠于地下的班长和战友20多年,他和班长生死相托的友情,惊天地,泣鬼神!”

有的读者看过书后,特意来到天山的烈士陵园扫墓祭奠,并为陈俊贵全家送去一些生活必需品。党益民把《守望天山》放在陵园,让陈俊贵送给这些远道而来的访客。还有人专门拜访陈俊贵的家人,想知道书中所写是不是真人真事,结果没有人不是流着眼泪离开的,就连男人都会当场号啕大哭。

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下,陈俊贵的事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2009年11月,陈俊贵受邀在人民大会堂作了事迹报告,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此时,党益民和陈俊贵已经建立起了兄弟般的感情。在去人民大会堂之前,党益民建议陈俊贵不要穿西装出席活动,就穿平时的那身旧军装,保持原生态。

“我们走了,谁来陪他们?”

陈俊贵成了名人,可他和家人仍然留在天山上,默默地为战友守墓。前年冬天,岳母病重住院,陈俊贵也没有下山,只是让妻子单独去陪护老人。大雪封山,陈俊贵独自被困在山上,与世隔绝四五个月。等冰雪融化,山上通了车,人们再见到陈俊贵时,拖着长胡子的他看上去竟然像个野人。

党益民一直惦念着陈俊贵:“他被困在山上的事让我很担心,毕竟是50多岁的人了,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办?”为此,党益民一直劝说陈俊贵夫妇,以后守墓等到开春再上山,冬天下雪了就赶快回来。“守墓不能死守,这样也不人道,关键是要用心灵守望,没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但是,陈俊贵的妻子孙丽琴说的一句话,让党益民极为感动:“这片墓地就像一个村子一样,牺牲的战友就像邻居,我们走了,谁来陪他们?”

经典记忆

现实生活比电影里更艰苦

采访过程中,记者给远在天山的陈俊贵家打了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他的妻子孙丽琴,她告诉记者,这几年每到夏天,来烈士陵园祭奠的访客就会多起来。“其实客人来了,我们舍不得他们走,跟他们说说话,心里特亮堂。客人走了,心里空荡荡的。”孙丽琴说,在天山上太孤单了,确实很寂寞。她偶尔会和丈夫下趟山,“起初看到那么多人心里会很高兴,但过了没多久就会难受,怕离陵园太远会看不到战友们了。”

电影《守望天山》还没上映,但孙丽琴和陈俊贵已经看过了。孙丽琴觉得电影“演得很像,没有一点儿假的。”但她又说,其实全家人的生活经历,远比电影里的更为艰苦。“住地窝子那阵子,孩子正在上学,我们一分钱都没有,连七分钱的练习本都买不起;我到处去借钱,连一两块钱都借不上,因为人家觉得借钱给我们,就是打水漂了。”或许是觉得太寒酸,电影里并没有展现这样的生活细节。

孙丽琴说,提起以前的日子,到现在她还会流泪,“觉得做一件好事情太难了。”但是跟牺牲了的战友们相比,她又会说,“自己还是幸福的。”(记者 周南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