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陈履生任免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做贵州文化的

2018-0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携其七部新书,在贵阳孔学堂第一时间和贵州读者见面.现场发布了陈履生的<灯下艺语>.<视觉前沿--陈履生文艺报专栏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携其七部新书,在贵阳孔学堂第一时间和贵州读者见面。

现场发布了陈履生的《灯下艺语》、《视觉前沿——陈履生文艺报专栏文集》、《陈履生画集》、《为无为:陈履生书法集》、《随遇》、《陈履生美术史论集》、《陈履生艺术评论集》共七本图书,涵盖了史论研究专题合集、个人随笔集、专栏文集、个人画集、艺术评论集等。其中贵阳孔学堂书局出版了陈履生首部个人书法集《为无为:陈履生书法集》,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随遇》。

陈履生新近出版的七种新书

陈履生重点推荐了贵州出版界出版的《为无为:陈履生书法集》和《随遇》两本书。他说,孔学堂书局出版的《为无为:陈履生书法集》取自于《道德经》中的“为无为,则无不治”之意。当年开始练字的时候,还不知道何为“书法”,没有想到能够终身从事艺术工作。

之前已经办过几次书法展,在孔学堂书局出版书法集则是缘于和贵州的缘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过贵州,有一些亦师亦友的熟人,知道孔学堂却是去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促成了这本书的出版。

孔学堂书局出版的《为无为:陈履生书法集》

对于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随遇》,则是他最中意的。陈履生说,这是一本关于“国槐”的文化思考集,自己多年来在上班的路上,随手拍摄国槐,主题为“荣也由它,枯也由它”。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载体,国槐体现了文人品格和梅兰竹菊一样,延伸了文人品格的时代精神。

对于这本书的装帧他独有情种:“选用了欧维斯纸,一种高品质的环保微涂纸。还有非常独特的两册套装,一边是摄影集,一边是画集,左右都可以翻阅,呈现了北京冬天里的国槐。”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随遇》

孔学堂书局出版人李筑说,感谢陈履生对中国最年轻书局的信任,将他第一部书法作品集交给了孔学堂书局出版,也是书局出版的第一部艺术作品集。书中展现的书法陶瓷作品,有着水与火的交融;行书和篆书作品,感受到中华文化书画同源的巨大的张力;出版的过程中,出版编辑、作者、设计者在细致的磨合中,呈现的是一部形式和内容圆满结合的作品。

《陈履生美术史论集》《陈履生艺术评论集》(上、下)《视觉前沿——陈履生文艺报专栏文集》总结收录了多年来其在史论研究、艺术评论、美术时评等方面的积累;《灯下艺语》收录了涉及其近年工作生活感想的随笔散文;《陈履生画集》是其多年来出版规模最大的画集,每部书各有侧重。

年,陈履生一口气推出了7本著作,颇为罕见。他说:“自己学画40载,专业工作30年,算作自己职业生涯的总结和汇报了。”

身为中国汉画学会会长的陈履生,支持了中国汉画学会贵州(孔学堂)研究中心的成立,同时还担任了孔学堂书画研究院院长职务。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徐圻说,这两件事表明陈履生已经是贵州文化的一份子,是贵州文化的参与者、推动者。

陈履生为读者签名售书

活动现场,陈履生向孔学堂赠送了自己新作。在图书签售环节,来自贵州大学

艺术学院的学生们,纷纷排队“求”这位艺术界老前辈一个签名。

孔学堂第场公益讲座——陈履生《新著七种的故事》:

艺术召唤开启新的航程

陈履生在孔学堂为读者带来一场文化讲座

陈履生新书发布会后,他还为现场读者带来一场题为《新著七种的故事》的讲座。在这场孔学堂自对外开放以来的第场公益文化讲座中,结合出版这七本书的缘起背景,陈履生谈求学、学艺、工作,谈绘画、书法、摄影,“在时光流逝中,艺术召唤开启新的航程。”他道出了这次讲座的意义所在。

谈艺术启蒙:练就书法童子功

陈履生年生于江苏扬中市。“我生活居住的县城,是一座四面环江的小岛,民风淳朴。”他说,父辈并不是书画世家。开照相馆的父亲告诉他,“写字”是一个人的脸面,经常督促他练字,还为其照相写合影的纪念文字。

仿宋、老宋、黑体,习字从美术字开始,一本新魏体的毛泽东诗词,让陈履生临摹习字几年,“书法得自童子功。”打下一生的书法基础。

从小喜欢画画的陈履生,曾经临摹被单上的图案“双猫”,如今还记得“炯炯眼神”得到不少亲友的赞许。“学校的书报栏,常常成为我展示才华的舞台。”写写画画让他在同学之间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年靠一点素描基本功,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

陈履生书法作品

谈求学:改变专业研究美术史

入校后的陈履生,选择了艺术学院的工艺图案专业,但并不是自己中意的。开学典礼上副院长谢海燕一段讲话,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美术史的研究很薄弱,全国不到人,有着‘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国外’的说法”。大学三年级写了一篇“研究刘海粟校长题画诗”的文章,得到刘校长的鼓励。

大学四年中,陈履生一直和同学们一直上着绘画的基础课、创作课、专业课的学习,毕业时考上了南艺第一个美术史研究生,“从此进入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的行列。”他对现场的同学们说,也许对学习的专业不太满意,凭着努力,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

谈美术评论: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

陈履生坦言在“在美术历史和理论”30年专业道路上,还是能拿出一份成绩单的。“辑录了40篇的《陈履生美术史论集》,所涉猎的内容有我感兴趣的,有的研究只是开始,还需要深入。”

陈履生还是一位爱直言的美术评论家,曾经说:“读书匮乏是美术界的癌症与顽疾。社会造就了很多书画名家,爱读书、常读书的艺术家数量很有限,文化水平可能还不及中小学老师。”

现场他引用《道德经》中的“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认为评论家的“身”很重要,自己不珍贵不爱惜,那么艺术的天下就不是你的天下,更谈不上承载天下的使命;评论家的名声很重要,不能惧怕因事而得罪人。事实上,从事艺术批评而能守身,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

谈重拾画笔:探寻跨界的融通

年陈履生在中国美术馆画廊举办了平生第一个画展,令许多朋友疑问:“你还会画画?”他说,重拾画笔除了真心不忍舍弃之外,还不满画坛的现状,重抄就业,加入到千军万马绘画队伍中,考验着自己这么多年理论研究的成果。“在20世纪著名画家中,傅抱石是教美术史的,潘天寿写过《中国绘画史》,黄宾虹曾编《美术丛书》。”他说,从是史论家到画家,从画家到史论家,之间好像没有任何障碍,彼此的融通,更加促进两方面的发展。

陈履生的摄影作品

年9月,陈履生分别在广州三个艺术馆,同一日举办了绘画、书法、摄影三个展览。“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在思考中国水墨与文人传统,探索没有尽头的书法和绘画中,他有了对当代中国艺术未来走向的判断。

人物简介:

陈履生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硕士生。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古典美术编辑室主任、中国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兼任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台湾师范大学等多所艺术院校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