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称龙门与十三钗之战中国电影界的杯具【组图】

2018-0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1年的电影贺岁档,<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间的舆论战争比两部影片本身更"精彩"."龙门"上映日期最早定在12月18日,"十三钗"宣布12月16日上片:"龙门"也提前到16日:"十三钗"随之提前到15日.张伟平强势要求提高制片方的票房分成比例至45%,最低票价提高5元,院线公司不满,最终由广电总局从中调解:张伟平不点名指责有同行降低影片分成比例,是"落井下石&quo

2011年的电影贺岁档,《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间的舆论战争比两部影片本身更“精彩”。“龙门”上映日期最早定在12月18日,“十三钗”宣布12月16日上片;“龙门”也提前到16日;“十三钗”随之提前到15日。

张伟平强势要求提高制片方的票房分成比例至45%,最低票价提高5元,院线公司不满,最终由广电总局从中调解;张伟平不点名指责有同行降低影片分成比例,是“落井下石”。再后来张伟平以博纳公司旗下影院拖欠己方影片票款为由,禁止对方放映“十三钗”;而博纳一家影院在12月14日发布公告,拒绝放映“十三钗”及所有新画面公司的影片。

硝烟弥漫虚实难辨,更难分清谁是谁非,两部影片的曝光密度大大增加,也有人认为,他们商量好了炒作。

“炒作”的结果:踌躇满志要夺10亿票房的“十三钗”截至2012年1月15日尚未超过6亿;“龙门”以近5.3亿紧随其后,业内预期双片票房“过10(亿)”算是达到,但“破16”显然无望。

伟平的新画面和于冬的博纳国际都是中国民营电影企业的中坚,且特色鲜明:前者绑定张艺谋,在影片投资和宣发上每每制造惊人话题,总能成为票房大户;后者从发行港产片、内地香港合拍片起步,逐渐介入影片投资及影院建设,更于201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基本完成制片、发行、放映三大环节的“垂直垄断”。他们在2011年贺岁档的市场激战,究竟是个人恩怨,还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环境里必然出现的竞争格局?

2012年1月13日晚,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于冬,且听一方观点。

“中国电影不要自相残杀”

南方周末:你与张伟平公开“较劲”,造成“贺岁双雄战”的舆论,你认为“龙门”此次胜了吗?

于冬:作为专业的投资人、制片人,我认为“十三钗”一定不是6亿拍的。第二,不管多少钱拍的,也要尊重电影市场规律。你见过《蝙蝠侠》跟《蜘蛛侠》同一天上映吗?为什么美国六大公司都能坐下来协商档期,中国电影就出两部大片,非要自相残杀,全世界看笑话?

我认为这是中国电影发行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两部重量级大片同一天开花,没有赢家,都是为争口气出的下策。对于行业的竞争对手,我觉得不要做伤害行业的事情。不能因为你今天拍了一部强势的电影,就要求院线怎么样。当年张艺谋拍的文艺片,还不都是靠院线抬吗?

张艺谋也好,徐克也好,都是对中国电影做出过贡献的导演,我们做发行,是帮这些影片做到市场最大化,而不是互相伤害。两个导演之间没有问题,我们作为老板、发行人、制片人,却把两个导演扔在了同一个战壕里掐,不好。电影院无从选择,观众也无从选择,媒体在炒,水军在骂,对电影行业都是很大的伤害。

南方周末: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有没有一种可能,让两部影片都有比现在更好的票房表现?

于冬:张艺谋的电影和“龙门”同日上,确实损失了至少2亿到3亿人民币。当时广电总局协调过,希望“十三钗”9号上,“龙门”推到20号,两个大片错开10天。在这10天当中,“十三钗”先拿4个亿;后面跟我并着走,我占60%他占40%的话,后面10亿票房他还有4个亿,就是8个亿,《龙门飞甲》最后6亿。这样就实现双赢,总票房比现在至少多三成。

我当时同意这样的安排,但前提是我的电影院必须得放“十三钗”。我(的电影)错开了,“十三钗”还不给我的电影院放,“龙门”就提到9号,因为我的影院不能空档;不光我的影院上,全国影院都得同步。这才是15号“龙门”和“十三钗”同时上映的根本原因。

我也通过中影和华夏发行公司,向张伟平表示,两个片子要错开,他不干。早在三个月以前,他就给各院线打电话,要求停我们的片子。

第二个礼拜,徐静蕾的《亲密敌人》上来了,我们就没放“十三钗”。

南方周末:“龙门”提前了四个小时上映,出于什么考虑?

于冬:这叫围棋的先手。同时上的话,“龙门”与“十三钗”排片一半一半嘛,我早开4小时,每个影院至少要多排两场“龙门”。www.131.net第一天排片是11000场,“十三钗”只有六千多场。我第一天票房就赢了。

南方周末:你为什么发布“三不”原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提高票价)?

于冬:总局领导一再要求,不要两家公司互相骂战。所以我就说,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你再骂就没道理了。不涨票价是我的一个观点,我认为年底涨票价就是转嫁投资风险给观众。你涨5块钱就意味着影院要贴5块钱,影院又不愿意贴这5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