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敦刻尔克》惊艳四座,谁说抗日神剧不能横扫奥斯卡
从电影院出来我迫不及待发了一条状态:《敦刻尔克》超级好看。以回击去影院之前警告我“听说敦刻尔克不好看”的各位朋友。
一句话总结就是:这部电影的光辉是无人能挡所向披靡的。
把一部“主旋律抗战”的,带有煽情色彩的电影拍成这样,诺兰真是一位伟大的导演。
《敦刻尔克》的阵容其实不用多说吧?由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和编剧,其作品《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随便拿一个出来都能供电影学院的学生研究半个学年。
《敦刻尔克》是一部带有实验性的电影,关于70mm胶片、音乐对于剧情的推动等等技术上的分析,我们会在明天的影评中细说。
今天只讲如何把一个主旋律战争故事讲得动人,讲得让奥斯卡为你折服。
总结来说,《敦刻尔克》是一部主旋律战争题材的电影,这个感觉听起来很像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抗日神剧。
但我们知道二者完全不同。
抗日神剧最讨厌的是无处不在的杰克苏光环,当然往好听了说是民族凝聚力华夏子民勇猛不屈的精神感动上苍,所以我们得以被赋予手掷手榴弹能炸下战机、裤裆藏雷、手撕鬼子等等神技。
英军懦弱无能,开一辆战斗机去打另一辆战斗机都几乎要同归于尽才能成功,这在我们的世界里是不可能存在的。
某局经常号召我们对国产电影宽容和尊重,我其实满心只有一句话想回答他:那么请你先对我宽容和尊重好吗?
如果你立志要写一部抗争的故事,并且目标是奥斯卡等各大奖项,那么我认为你对于战争永远只能有一个态度:谦卑地回顾与反思。
谦卑意味着不必要塑造英雄。
《敦刻尔克》塑造的是群像,没有塑造英雄,有英雄的故事很动听很美好,但有英雄的故事不是战争,战争就是用一片生命与另一片生命的互相屠杀,没有英雄有这样的超能力,能够带来和平。
《敦刻尔克》是关于40万英军撤退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三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在电影里花费一周时间撤退的英国士兵。一条是拥有一条小船的老船长,接到号召之后,坚持要自己开船到敦刻尔克参与为时一日营救。
一条是打击敌军战机的空军,在电影里他们拥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他们的使命是尽可能击退敌军,保护船只。
当然,没有单一的主人公意味着没有单一的线索,这样会使整部电影失去传统意义上的叙事起伏和节奏,导致整个故事确实没有太多好莱坞意义上的戏剧性。大概这就是一部分观众不太欣赏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
另一部分大概是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基调:真实。
回顾意味着对于真实的尊重。一部电影是否真实,最基础的判断标准我认为在于对反派的塑造。
抗日神剧怎样塑造反派我就不说了,《敦刻尔克》对于德军的塑造是让我很惊艳的。电影开头就有人物问说:为什么德军的坦克军没有继续开进敦刻尔克把我们消灭?
这交待了希特勒下令坦克部队暂停进攻敦刻尔克的历史事实,无论这一举动是出于什么原因,但这个持续了60小时的暂停命令给了英军撤退宝贵的时间是绝对的。
同时诺兰在《敦刻尔克》中采取了一种实验性的手法来塑造反派。整部电影你看不见德国军队的出现,你只会看到德军强大的战机逼得敦刻尔克沙滩上的英军无处可退,还有神秘的鱼雷,从远处打穿船板的子弹。
电影前半段中我们能够看见的驱逐舰、逃生船只几乎都被德军的飞机、鱼雷、子弹击毁。作为反派的德国军队在整部电影之中都是以这种细节的方式出现。
敦刻尔克的背后紧逼而来的是这样一个神秘、实力强大、但又莫名其妙放了自己一码、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全面进攻的敌人,这种设定带来的紧迫感是无可比拟的。
真实永远最打动人。
反思意味着指出自己的身上的错误和丑恶,譬如电影会指出丘吉尔一开始只想着能撤回3万英军就好,放弃剩下的37万人。再譬如英军表面上应允法国盟军可搭乘本国军舰撤离,但实际上却阻止法国军人登船。
关于这些错误和丑恶的呈现才是对于自己的反思,是对于真实人性的描画。胜利的一方不是完全正义的一方,谁都不敢说自己从未犯错。
电影中有一位英国军人坐在飘摇的飞机残骸上,四周海水围绕,他被冻得瑟瑟发抖。
被响应号召开往敦刻尔克参加撤退的小民船船长、年纪不小的小老头看到,他当即开船过去把他救到船上。
那位军人有过被击毁的经历之后整个人浑浑噩噩,恢复力气与神志之后坚持要老船长掉头返回英国——他怎么说也不愿再回敦刻尔克。
老船长当然不听他的,军人暴躁之下不慎将17岁的船员推下船舱,那个孩子重伤之后失去了生命。
还有为了登船撒谎的士兵,危难关头选择牺牲法国军人的士兵。这是恐惧和懦弱,是人性中真实存在的部分。
如果说有每一部伟大的电影都必备的要素,那么我想应该是以下几个: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观众、尊重故事、尊重自己。
《敦刻尔克》全部做到了,这确实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电影。
即使你对这样子的类型不感兴趣,在看到这么多帅哥主演之后,你仍然会允许自己错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