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之刃姜军 [原创]《共和国之刃》——大国的亮剑之始
近日,读了铁血书库小说《共和国之刃》的第一卷,颇有一些感触。与当前科幻和穿越题材的小说不同,这是一部以当代为背景的小说。虽然我们无从考证小说中的人物和地点的原型,但是小说中所描写的事件,尤其是中国雇佣军在非洲的战斗和生活,可以说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的。
一 小说的情节安排和进程
这部小说以九十年代发生在非洲的国家塞维多亚的政府军与反政府均对钻石矿的争夺,作为背景和主线,描写了一部激烈的对抗战和阵地争夺战的场景。而以姜军为代表的中国职业军人,参与到政府军的平息叛乱的战争中来。
在小说的起始阶段,反政府军“革命军”控制着这个国家具有丰富矿藏的吉比亚地区,并在疯狂掠夺资源赚到的大笔金钱的基础下,大规模的扩充军队。小说的第一章描写的主要事件是对一批西方军火商贩卖军火的争夺。经过一场恶战,姜军的军队终于从反政府武装手中夺得了一批军火的购买权。随着这个事件的描写,中国职业军人也开始进入角色。
小说中,对于姜军等人来到非洲做职业军人的前因好像并没有交代,只是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前提:他们是被祖国培养出来的职业军人,没有价值后被抛弃,并承受着背叛祖国的恶名来到非洲。从小说的主线来看,他们来到非洲用生命所捍卫的,并不是个人的财富,而是祖国的利益。这个情节在小说的第一卷里似乎并没有表现出来,可能作者会在以后来陆续揭晓。
从小说后续的情节来看,非洲这个小国的所谓政府军,其实与反政府军并没有区别。钻石矿附近的村庄被多次洗劫,有反政府军所为,也有政府军所为。为了争夺矿藏和利益,双方均不顾平民的死活而展开血与火的争夺。
姜军作为该国雇佣军的“头目”,在训练部队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也遭遇了很多困难。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一只能够坚强战斗的军队。从第六章姜军与雇佣军士兵托里的命令与服从的交锋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姜军这个硬汉的完美刻画。在他的严酷治理下,无法驯服的非洲人也不得不俯首称臣。
中国的雇佣军在没有得到塞维多亚政府的认可的情况下,在协助政府军从背后出其不意的打击反政府的革命军。在第十四章有一个桥段,交代出了这部小说的主旨。当塞维多亚的总统得到情报,一只不明的军队在协助政府军作战时,他先是感到惊讶,继而准备对外宣称这只军队是政府军的特种部队,又进一步许诺了给这只队伍一座钻石矿的开采权。这只队伍无疑就是姜军所领导的雇佣军(其实现在说雇佣军为时尚早)。这个桥段也为中国人的军队的合法化,以及在这场战争中即将取得的利益打下了伏笔。
第二十章的夺城之战的胜利,无疑将这部小说的第一卷所描写的最后胜利打下了伏笔。小说中分析了国际社会对塞维多亚这个富藏钻石资源的国家的微妙态度。作为国家的代表的政府军,由于长期与革命军的对峙中并不被国际社会所看好,所以,国际社会在静观这个国家的政治风云变化,并随时准备在变化中分得利益。姜军所领导的命名为自由军的部队依靠骁勇的作战能力,占领了钻石城镇吉比亚。这样的情节使得小说所描写的塞维多亚的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也为中国军人在该国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小说的第二十四章,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章的背景为国内,描写了李卫国和何伟冬在街头的邂逅。可能是作为雇佣军的掮客吧(小说里没有交代),李卫国开始以何伟冬伟开端,在国内招兵买马,其目标就是为了充实姜军的雇佣军队伍。从随后的章节来看,姜军确实成功的在非洲建立了以中国军人为骨干的军队,并为以后继续描写的战争做好了铺垫。
在姜军的部队占领了吉比亚后,反政府军自由军的头目刚多并没有放弃反攻的策划。新的一轮争夺战在二十八章正式展开,在随后的战争描写中,训练有素的自由军多次阻止了革命军的进攻。在这里有一个颇有意思的情节,就是对“软性粘附弹头”的描写。这种在现实中虚拟的武器,无疑戏剧般的为自由军区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对于自由军在塞维多亚国的归宿,小说是这样安排的,为了取得政府的认同,使得这支队伍合法化,必须接受政府的“招安”。而作为雇佣军来讲,付出生命是为了取得利益,也就是为了钱。但是从小说中我们看到,姜军接受政府的招安,似乎并不是为了满足于一座钻石矿的开采权,他们要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个利益为了谁?小说在第一卷并没有交代,但从小说的整体立意来分析,是为了祖国。
二 对小说的几点分析
首先,作为职业军人来讲,捍卫祖国是他们神圣的职责。我们以往的思维惯性也是认为一个军人如果不是在战场上牺牲,便会有一个很好的归宿。但是,这种想法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思维。在现实中,或者说在个案上,军人的付出往往未必得到很好的回报,也未必有一个在国内良好的结局。虽然作者并未就此进行描写,但是,从姜军等人来到非洲的前提交代来看,这是这部小说所描写的事件发生之前的真实过程。
对于这样的一个前提,我在阅读过程中也产生过疑惑。但是从我国社会的现实来讲,这样的前提并不是不可能出现的。而这个前提的确立,为中国士兵身处逆境仍然心怀祖国的精神,增加了一层光环。
从小说主人公在非洲通过参与战争的成长经历来看,作为雇佣军的他们,有雇佣军之表,而其精神要高于雇佣军的境界。这里不得不谈一谈雇佣军。雇佣军制度在中国人眼里似乎很陌生,而在世界范围内,任何战场上都会有雇佣军的身影出现,可以说他们是一个区别于国家军队的真实存在。雇佣军受雇于某些财团,甚至某些国家的政府就是他们的东家。雇佣军士兵们用自己在战争中的潜在风险甚至生命,来为东家(也为自己)赚取金钱。可以说,金钱利益是雇佣军的本质,金钱利益使得作为归属于一个国家的个人(士兵),失去了他们保卫国家的责任。本部小说中,姜军所率领的部队,在第一卷的非洲战场上,并不是名副其实的雇佣军,他们只不过是在成长为雇佣军。为了争取塞维多亚国政府的认可,成为真正的雇佣军,在钻石基地的争夺中他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最终得到政府认可,在第一卷的最后章节,才真正成为雇佣军。
就小说的这些情节安排来看,尤其是第一卷中,充满着个人英雄主义的氛围。姜军等中国的职业战士,在第一卷里的表现也是十足的雇佣军的表现。为国家争取利益的情节并没有出现。我想作者会随着小说的延续,逐步将这一层思想通过情节表现出来。作为个人英雄的中国军人们,在第一卷里体现的是睿智和骁勇善战,并让人感到有一种正义的精神。这样的描写,为政不小说烘托出了主题的氛围。
其二,小说在展开描写后,只是着眼于非洲塞维多亚这个国家内,并着眼于战场的描写以及中国军人在非洲的成长过程,而并没有描写此时的世界格局和中国国内环境。这一点我认为未免不是一个遗憾。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和军事强国,对于战略资源无不虎视眈眈,中东的石油争夺战就是发生在我们面前的例子。
而作为这部小说的立意,主人公通过在我们国人所忽视的战场上为国家谋取利益,则必须将国内和国际形势交代清楚。比如应当交代出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在塞维多亚参与,而且应当在这个国际的前提下来展开主线,即争夺钻石资源。
如果这样的大背景交代清楚,这部小说所描写的意义将更加重大。其实从现实来讲,没有国家的参与,仅凭个人的奋斗,是无法真正取得一个国家政府的信任的。
也许小说的情节安排尚没有到达中国政府参与的层面,但是我认为从第一卷里就应当反映出这一层,这样安排也会为姜军等人最后得到中国政府认可,并为国家争取利益埋下伏笔。从小说的实际描写来看,未免有孤军奋战的成分。
其三,小说中的战场描写和心理描写很到位。作为军事小说,战场的全方位描写很重要。在战场的描写中,既要展现全面的场景,又要注意重点的细节描写。这样的运用在小说的第一卷里运用的很得当。无论从对革命军的多次进攻的描写,还是在第二十章夺城之战的描写,我们都看到了全景与近景。而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作者运用了对话,心里对话等手法,将主人公的思维微妙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对于敌方人物心理的描写,也没有落入仅仅是残暴,无知的俗套。可以说,有的时候描写敌人的强大和敌人内心的坚强,往往会更好的烘托正义一方的强大。这一点在小说中多处有所体现。
三 中国军事亮剑的随想
通过读这部小说,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当今中国军事在世界范围内的状况。
自八十年代以来,强军才能强国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国军队走出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的经济水平尚不足以支持庞大的军队开支,所以我国军队走出国门的步伐是很缓慢的。足球上有一句话,叫做“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可是,我们无奈的看到,除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鲜战争中,我们运用了这一条理论外,我们的军队的职能,仅仅限于真正的防守。因为单纯防守的观念,我们这么年来,一直没有发展航空母舰,使得南海仅在地图上属于中国。由于单纯防守的观念,世界各地因为能源和政治势力的争夺,不见中国人的身影。
目前世界的能源和资源趋于紧张,尤其是石油资源更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其他资源如铀,如稀土,如铜矿,再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钻石资源,无一例外的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美国依仗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世界各资源产出地区争夺势力范围。可以说,美国所发动的战争,没有一起是单纯为了政治目的的,其背后完全是战略资源利益的驱使。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作为一个经济突飞猛进的国家,必须参与到这场资源的竞争之中,否则,资源的匮乏必将是遏制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参与资源竞争的前提,必须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存在。
有人说,目前的中国连南海都不能保卫,何谈在世界上派驻军队?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突破的问题。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令世界瞩目,经济的强劲增长为进一步发展军事提供了条件。虽然对军费的投入会受到世界各方面的压力,但是进一步强军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在达到一定条件下,不应将眼光仅仅放在东亚以及南海,必须将世界范围内作为一盘棋来统一考虑。如果我们放弃在世界各地军事存在的努力,而仅仅着眼于中国周边,那么必然会给美国等其他国家继续造成可乘之机。当中国真正准备染指世界时,为时已晚。
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中,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南斯拉夫战争,中东的战争,中国均派出了军事观察员进行参与。而在维护地区和平中,中国的维和警察也出现在了海底,东帝汶,厄立特里亚等动荡地区。可以说,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军事存在,是彰显一个国家实力的手段,也是向世界宣布,中国开始参与世界范围内军事竞争的信号。
但是,中国的军事存在,并没有真正实现实体军事力量。可以说目前中国的军事存在距离真正参与大国军事竞争还差的很远。中国若想在世界上军事立足,必须发展航空母舰,并必须在世界各地建设军事基地。
中国军事存在的首要目标,应当集中在三个地区。其一是中国南海。因为中国南海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领土,而南海丰富的石油资源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无奈的现实是,中国南海目前正在被外国掠夺式的开发。争夺南海,将是军事的首要目标。
其二是印度洋地区(包括东南亚的马六甲)。印度洋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它既是世界石油主要产出地中东的所在地,又是中国石油咽喉所在地。美国,俄罗斯对印度洋的争夺其目的也在于此。中国的军事力量必须染指印度洋,才能保证中国的持续发展。
第三个地区就是本小说所描写的非洲地区。非洲给人以落后,战乱和贫困的印象,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非洲是一块蕴藏丰富资源的大陆。北非的石油资源,中非赞比亚的铜矿资源以及小说中塞维多亚的原型地南非的钻石资源,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非洲在传统意义上是欧洲的势力范围,但是随着非洲黑人解放运动的兴起,欧洲在该地区的势力有所减弱,中国不应忽视非洲的存在,必须迅速在非洲建立军事存在。
小说描写的是中国军人在国际上的个人奋斗,无疑,这样的描写是在当前中国军事状况下,无奈的描写。作者通过军人的个人奋斗来体现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军事存在,这个心愿是好的,也是我们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参与政治与军事的良好心愿。但是中国真正的强国,必须依靠正规的军事力量参与世界各地的事物,我们的政府和国民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四 后记
读过这部小说,给人以痛快淋漓的感觉,因为我们看到了中国军人在世界范围内的作为。不能否认小说有对个人英雄主义夸大的成分,但是中国军人参与世界战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许,小说的后续章节会有我所设想的,中国正规军队的参与。但是从第一卷的描写来看,这是一个超理想的描写。
以上只是我对阅读这部小说的一些个人见解,以及由此想到的一些世界现状问题。评论的比较浅薄,不当之处请作者和网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