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作光的子女 贾作光:终身为舞的草原之子

2017-12-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舞蹈家吴晓邦带着贾作光冲过国民党的封锁线进入内蒙古,见到了当时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贾作光说,在简朴的欢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舞蹈家吴晓邦带着贾作光冲过国民党的封锁线进入内蒙古,见到了当时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贾作光说,在简朴的欢迎宴上,乌兰夫的几句话令他至今难忘——“欢迎你来到解放区,你应该留在这里,将来历史花名册上会有你的名字;你应该好好为工农兵服务,为牧民服务;你要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应该入乡随俗,好好学习,改造思想。”

贾作光参加内蒙古文工团后,一边和老百姓一起劳动,一边搞舞蹈创作。他从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的日常生活中汲取了许多舞蹈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创作了《牧马舞》、《鄂尔多斯》、《鄂伦春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雁舞》等200余部影响至今的舞蹈作品。

“起初我一演《牧马舞》,老百姓就笑,‘你这哪是牧马呀!老猎手告戒我,你那样套法非把你给杵死不可!’”贾作光回忆道,“是生活纠正了我第一次编《牧马舞》时的错误。那时,我的气质更像知识分子,文质彬彬的,根本没有牧民的粗犷,不了解牧民的生活,更没有套马的经验。

”为了创作出老百姓认可的舞蹈作品,此后,贾作光就经常和牧民一起生活,体验他们的感情,学习劳动生产,拜牧民为老师。经过长期模仿探索,终于塑造出了准确、鲜活的牧民形象,再次演出亮相时,台下掌声雷动。“后来,我就用这个套马动作,创造了‘勒马翻身转’这个技巧,速度很快,脑袋几乎要贴到地面,至今也没有其他人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技巧。”贾作光说。

《鄂伦春舞》的创作也很不容易。因为鄂伦春人都在山上住,要寻找他们就得翻山越岭。到达他们的住处后,贾作光一行人住在鄂伦春人的“搓罗子”(即用桦木皮搭的窝棚)里。到了晚上,他们就和鄂伦春人一起烤肉、唱歌、跳舞。

“当时鄂伦春人的舞蹈很原生态,多是模拟狗熊的动作。鄂伦春女人欢乐的时候会哈哈大笑,喝完酒,醉意微醺,就会弯腰相互搂抱。另外,我观察到,因为身边的树枝子很多,所以女性们总扒来扒去,无论是从‘搓罗子’里出来,还是抱柴火回来,这些动作经常出现。我把它们美化了,变成舞蹈语汇。”贾作光说。

“在内蒙古生活、创作的经历告诉我,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应该经常亲近劳动人民,向劳动人民学习。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个真理我永远铭记在心。”贾作光说。

恢复民族舞蹈的文化空间

“稳、准、敏、洁、轻;柔、健、韵、美、情”是贾作光曾经提出的“舞蹈审美十字诀”,对中国舞蹈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今,已近90岁高龄的他十分惦念中国舞蹈创作的发展。他认为,目前中国舞蹈创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分注重技巧展示,而忽视内在表达。

其实,技巧是表达形象、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而不能单纯作为技术难度来展示。一段舞蹈不一定非得有高难动作,只要充分展示了舞蹈的内在精神,打动、感染了观者,就是好作品。

贾作光坦言,就现在中国舞蹈创作的整体状况而言,创作形势比较平稳,但缺少表现民族民间的小型舞蹈作品。甚至,很多民族地区的孩子对自己民族的舞蹈一无所知,只知道霹雳舞、街舞。而且,目前群众舞蹈当中,国标舞的普及率已超过了民间舞,影响之大、社会参与人员之多令人惊讶。

贾作光还注意到,随着爱尔兰《大河之舞》的风靡,踢踏舞培训在社会上十分流行。他提醒说,我们的舞蹈编导应该为更多的人群创作多样的小型舞蹈,尤其是民族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