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 王受之谈现代建筑——广东与岭南
从民国初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再到1978年起的“改革开放”,在70多年间,中国建筑中纯粹的现代主义作品出现得很少。一方面是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约束,另一方面则是长期受到苏联影响,突出建筑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当时,大部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都受到这股主流学院风的影响。一直到1980年代后,中国才逐渐出现比较多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
回顾建筑历史,诸如杨廷宝设计的北京和平宾馆、同济大学的文远楼等的精彩作品,在国内极为稀少,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历年的政治运动中,现代主义建筑往往被贴上“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标签,作为糟粕被批判。但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的确有些与众不同。1920、30年代留学回来的第一代建筑师,以及由他们培养出来的之后几代建筑师,都有比较强烈的现代主义倾向,并且在华南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设计了不少具有影响力的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形成一个松散的现代设计群体。
这些建筑师从刚刚建国的时候开始,甚至在“**”期间,没有停止平屋顶、框架结构、玻璃幕墙、遮阳板这类比较纯粹的现代主义设计。在“****领导小组”(简称四人帮)组织批判他们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压力下,这批建筑师依然不断地设计出不少经典的现代作品。这在中国的现代建筑发展历程中显得特别突出。
他们的作品,不但在广东地区,在毗邻广东的广西地区也设计了不少现代建筑。他们的探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纯粹的现代主义建筑,这类作品包括1952年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十多个展馆和广东省第一人民医院大楼,以及“**”期间设计的广州火车站(北站)、友谊剧场、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东方宾馆,还有“**”结束后出现的广州白天鹅宾馆、白云宾馆、广州宾馆、中国大酒店、花园酒店、天河体育中心以及深圳的南海酒店,都是出自这批建筑师之手。
第二个方面是探索地域性民居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结合,包括北园酒家、矿泉客舍、广州少年宫、南越王墓博物馆等等。华南这一派建筑力量一直有一种相对与其他地区的设计保持距离的方式存在,并且对国内建筑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也依然出自岭南建筑脉络影响下的建筑师何镜堂之手。
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岭南群体能够在夹缝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条件。广东省位居中国的南方,远离政治高度敏感的北京和上海,而毗邻香港和澳门,与此地往来的海外华侨人数庞大。无论在任何时期,广东与海外的民间往来密集度都超过任何一个省份,加上每年在这里举办两届出口商品交易会,进出广东的外商数量也相当庞大,地理条件、历史条件都有自己的优势。
从建筑思想体系来说,华南也有与众不同之处。中国第一代的建筑师大多毕业于1930年代学院派风气浓厚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其中包括吕彦直、杨廷宝、童寯、梁思成、林徽因、赵深、陈植、谭垣等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当时在建筑设计教育上流行新古典主义,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还没有传入,因而这批设计师很多都有强烈地把民族形式和现代建筑结构结合起来的愿望,这个理念与宾大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不少在德国、法国、日本留学的建筑师,比如留学法国里昂建筑工程学院的林克明、留学德国柏林建筑大学建筑系的陈伯齐、留学德国卡尔斯普厄工业大学建筑系的夏昌世、留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科的龙庆忠,他们回国之后,再培养出莫伯治、佘畯南、林兆璋、何镜堂这一批第二代的建筑师,这种组合给华南地区带来多元化的建筑思维。
特别是他们在欧洲与日本看到的现代建筑在广东这个比较特殊、宽松一点的地方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从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来看,岭南建筑学派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比较早地多方面地探索了现代建筑设计,并且完成了一系列现代建筑作品,同时也探索了具有强烈岭南特征的地域性现代建筑,而在教育方面,又以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岭南建筑学派的重要基地,培养了大量的建筑人才,从最初的探索,到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再到奠定岭南建筑学派的基础,为中国建筑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岭南派应该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岭南派的萌芽
广东的现代建筑开始得比较早。1932年~1945年,是华南现代建筑教育的探索时期。当时是军阀陈济棠主粤时期,广东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伴随有大量的城市建设活动,产生了对建设人才的需求。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其建筑系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前身)应时而生。在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中,提倡现代建筑和遵循传统学院派体系两种思潮并存。
这个时期影响比较大的岭南建筑师有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林荣润、曾协助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Kikkam Murphy,1877~1954)制定南京“首都计划”的黄玉瑜等。这个时期的广东建筑,主要还是学院派主导下的民族现代作品为主,诸如“大屋顶”现代建筑。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大时代背景下,民众和建筑界都有强烈的中国民族自尊心,在建筑设计上,也有较强的正统意识形态与西方学院派的影响,在广州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具有中国传统样式的新建筑,例如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岭南大学校园建筑等等。
但岭南地区素有开放、开明的商埠文化氛围,讲求建设实效、建造速度和技术质量,在客观上鼓励了对建筑新技术的运用,同时也呼唤建筑的新风格。
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对建筑形式、速度和经济性的要求在这一时期的建筑教育中得到了响应。勷勤大学的建筑教育重视实用性技术课程,开拓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建筑教育探索之路。在当时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这种追求。
随后,由一批留学法国、日本、美国的教授们创立的华南现代建筑教育事业,迅速与广东开放的文化风气结合,培养出了第一批投入到当时的教育和设计实践中的学生。惜逢战乱,漂泊不定,但留下的现代建筑教育“火种”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环境的相对稳定,带来了华南建筑教育的新发展。
1945年~1976年,是南方建筑群体的形成时期。1945年,中山大学从粤北迁回广州,教学归于稳定,随着龙庆忠、陈伯齐、夏昌世这三位教授到来,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系进入了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时期。
1950、60年代,华南开现代建筑创作风气之先,创作了一批具有现代主义精神的先锋作品: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建筑群、中山医学院教学楼群、华南工学院教学楼群等。其中,1952年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会建筑群是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的教师的一次集体创作实践,那一批包括十几个展馆在内的建筑,有明确的现代建筑特点,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建筑现代性的理解。
龙庆忠(1903~1996)是南方建筑群体中很重要的一个先驱人物。1903年7月生于江西省永新陂下老居村。1925年赴东瀛留学,随后考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科,1931年毕业。此时正值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准备,他毕业后毅然回归祖国,开始在沈阳铁路局工作。抗战期间,龙庆忠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与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先生一起开展了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龙庆忠回江西老家吉安乡村师范任教。后于1941年受聘于重庆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任教授,并在**大学兼课。1943年转赴同济大学土木系任教授。抗战胜利后,先生受中山大学多次邀请前往广州,执教于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系任教授和系主任。解放后他任中山大学工学院院长。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在新建立的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任教授。
另一位比较重要的建筑师是林克明(1900~1999),广东东莞人,曾在法国学**,1926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建筑工程学院。1926年回国后,在汕头市工务科负责道路工程及城市规划方案。1929年为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兼职教授,1930年受聘为广州中山纪念堂建设工程顾问。
1932年他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几个建筑工程系之一的勷勤大学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1933年成立林克明建筑设计事务所。1945年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授。
1949年后,林克明先后在黄埔建筑管理局、广州市市政建设计划委员会、市建筑工程局、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市设计院等部门任领导,负责技术领导工作。1972年任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1975年调任广州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1979起林克明兼任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及该校设计研究院院长。他在建筑上比较突出走“固有形式”的方向,也就是民国风格公共建筑,作品是很典型的中国民族形式,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中山图书馆(现改名为中山文献馆)、广州中山纪念堂(吕彦直设计,林克明担任工程顾问)、广州市政府全署(现市政府办公大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牌楼、勷勤大学工学院师范学院教学楼、苏联展览馆(中苏友**厦,现在包含在广州交易会建筑群内)、广东科技馆、羊城宾馆(现东方宾馆旧楼)等建筑。
他还著有《城市规划概论》、《现代建筑思潮》、《建筑设计原理》等著作。林克明先生于1999年3月在广州病逝。在他漫长的生涯中不但设计了大量的作品,并且还教育、影响了岭南建筑的下几代建筑师。他的主要大楼作品都是在民国时期设计的,和当时政府推行的“固有形式”一致。
陈伯齐(1903~1973)也是南方重要的建筑家,他是广东省台山县人,1930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学**建筑专业,1934年又到德国的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学**,至1939年毕业,期间先后到过欧洲许多国家考察建筑。
1940年回国后,在重庆大学受命创建建筑系并任首届系主任。此外,先后在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等校任教授、系主任。他在建筑上比较突出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由他主持设计的主要作品有:广州文化公园总体规划及展览馆设计、广州女子师范学校规划及设计、广州园林一条街实验性住宅、武汉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武汉测绘学校的校园总体规划、中山医科大学校区总体规划、广州华南工学院总体规划及1号楼教学楼、化工楼、重庆浮图关体育场设计等等。
他也参加了广西桂林风景城市规划的设计。他一生主持、参加和指导设计的工程达100余项。陈伯齐先生于1973年10月4日在广州市病逝。他的建筑设计,建筑教育也影响了很多后代的建筑师。陈伯齐的现代建筑思想,特别是对高等院校规划中现代概念的贯彻,影响很大。
夏昌世(1903-1996)是对岭南建筑影响很大的一位大师,他出生于广东省一个华侨工程师家庭,年轻时赴德国学**,1928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并考取工程师资格。1932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艺术史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于1932~1939年在南京任铁道部、交通部工程师。1940~1941年任国立艺专、同济大学教授。1942~1945年任**大学、重庆大学教授。1946~1952年任中山大学教授,1952年起改任华南工学院教授,1973年8月移居德国弗赖堡市。
夏昌世的创作思想是努力将德国建筑的理性、精巧及实用与中国园林的自然、灵活、讲求意境及岭南地域的气候特点、建筑材料结合起来,因此他设计作品体现了一种开朗、朴实、兼容和富时代性的特色。设计的作品实用、理性、经济,造型结合地形灵活变化。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因地制宜,强调建筑设计的适应性。他最早注意到岭南地域建筑要遮阳、隔热,平面设计要考虑穿堂风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构件材料来加以处理,把现代建筑物理方面的研究应用到新建筑上。
夏昌世成名很早,创作活动积极,思维有探索性,在岭南的建筑界里有口皆碑,在岭南现代建筑创作史上意义深远。他在刚解放后设计的华南土特产交流会的水产馆是其第一个引起广州公众注意和认可的作品。夏昌世设计的水产馆,进口处为两个水池,水池边是沙池,架桥渡水进入门厅。群众形容其平面像条鱼,立面像条船。它的平面安排适宜灵活,立面处理活泼明快,细小的圆柱,低薄的檐口,朴素无华的水泥石灰本色。它注重实用功能,尽量节省投资,是那个年代有创意的作品。水产馆等建筑的现代主义倾向,冲撞了当时建筑创作的主导思想,曾受到严厉的批评。华南土特产交流会后来成为了广州文化公园。
夏昌世在1950年代顶住国内推崇“大屋顶”之风,以现代主义手法设计了许多灵活、活泼、明快、经济,适应岭南地区气候特点的作品,其中包括广州文化公园、广西桂林风景区规划与设计、广东肇庆鼎湖的教工休养所以及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内的多项建筑杰作,受到国内外建筑界的好评。因此建筑界称夏昌世先生为现代“岭南建筑学派的先驱”。
夏昌世先生于1996年12月4日在德国弗赖堡病逝。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主要设计者何镜堂院士,是夏昌世唯一的硕士研究生,也是“**”前华南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唯一毕业的硕士研究生。1980年代开始,何镜堂教授带领建筑学院通过建筑创作和理论思考,延续了华南建筑教育的发展脉络,学院教育与设计创作的结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一代岭南建筑师之后,就是第二代的莫伯治、佘畯南这个群体。
1980年代以来的岭南现代建筑创作
岭南建筑群体的全面兴起与发展时期是从1977年开始的。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随着人才培养和教育学术平台的重新起步,华南的建筑学教育和研究逐步恢复了元气。它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凭着开放创新的精神,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迅速发展。
1979年华南工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以一个系设计室的班底起步,逐步建成一个甲级资质的设计院。在创院之初以“研究”命名,强调“产、学、研”的结合,与学院教学、学术的相融合。设计研究院的建筑创作研究,由林克明、陈开庆两任院长开创,得到夏昌世顾问(指导广州华侨医院设计)的指导。后来又引进了莫伯治、佘畯南教授,以及1983年何镜堂的回归及至后来任院长主持工作。岭南建筑界的创作力量在1980年代初得以汇聚,这是一个跨越两代岭南建筑人的汇聚,这种汇聚,重新带动了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整体发展。
岭南建筑群体第二代有重要两位建筑师。其一是莫伯治 (1914~2003),广东东莞市麻涌镇麻一村向北坊人。中学时就读于广州南海中学,高中毕业时,莫伯治选读了理科,进入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在大学期间广泛地学**各方面的知识,他特别爱读梁思成的文章和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经典图书,特别是《营造学社汇刊》,扩大了多建筑审美和思考的视野。
1936年,莫伯治从中山大学毕业。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莫伯治奔走在西南云贵高原、四川等地,参加抢修道路桥梁、修建铁路和机场,这些为其后来转向建筑创作做了工程实践方面的准备。
1950年代,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年近40岁的莫伯治和夏昌世先生到各个地方对岭南庭园和民间建筑展开调研,开始从土木工程向建筑设计与创作转型,他对于建筑结构的专业知识、对传统岭南民居、园林的理解,开始展现出成果。
1958年莫伯治设计了具有浓郁岭南园林风格的北园酒家,之后又接着推出广州泮溪酒家、白云山山庄旅舍、双溪别墅和广州宾馆等作品,岭南园林建筑、纯粹现代主义建筑同时并进,影响非常大。
莫伯治在1972年设计的广州矿泉别墅是现代建筑结构和岭南园林结合的典范,而同年他设计的白云宾馆被认为是开风气之先的中国现代高层建筑,总高34层,白云宾馆不仅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环境,巧妙利用了庭隅的三株古榕树丰富了中庭的空间层次,而且坚持保留宾馆前面的“小山”设一个小庭院,既屏蔽了外来的嘈杂又使整个宾馆的绿化内外延续,自然而富有变化。这种把纯粹现代建筑和岭南园林结合起来的做法,经常出现在莫伯治的设计中。
上图为广州矿泉别墅 上图为广州白云宾馆手绘稿
1970年代“**”时期,广东一批建筑师合作在 1973 年设计了新的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会馆,莫伯治也是这个设计班子的成员之一,他们设计的交易会所属的一系列配套建筑物也相继完成,这个建筑群都是板式建筑,采用带形窗、玻璃幕墙、花格墙、不对称的高低错落的布局、没有附加的简洁的体型等,同时也在现代的展馆之间设计了岭南园林小品,并且把早年建成的苏联展览馆的主要建筑也包容在建筑群里面。这个建筑群的设计开创了国内现代主义建筑群的先河,当时“无产阶级**”还没有结束,全国各地的建筑师都到广州来参观交易会建筑群,把这里作为岭南的新建筑的“窗口”,通过这个设计设法了解境外建筑的做法和动向。这个建筑也曾引起**极左派“四人帮”的注意,曾经组织写作班子批判这个设计是资产阶级建筑苗头。
“无产阶级**”结束之后,莫伯治进入创作的高峰阶段,他设计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广州白天鹅宾馆、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及广州艺术博物院。
白天鹅宾馆是莫伯治和佘畯南两位建筑师合作的一个杰作。白天鹅宾馆高33层,矗立在珠江边上的沙面,很纯粹的现代风格,入口设计了一个高3层、占地约2000m2的中庭,里面有一个以“故乡水”点题的多层园林空间,“濯月亭”古色古香,悬岩飞瀑,垂萝掩石,清泉鲜活,锦鲤悠然,窗外,是珠江水千里碧波,两者互相呼应,相得益彰。这个酒店迄今依然是广州最好的酒店之一。
上图为白天鹅宾馆
主持设计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时,莫伯治已经70多岁了。设计这个建筑,要面临着很多的难题:墓室是一个叫“象岗”的小山丘,位于广州繁华地带,周围被高楼大厦包围,可以建馆的面积很小,在这狭小地段上既要展示原有墓室又要建馆展览,更要显示其本身价值和独特性,没有任何既定模式可以借鉴。为此,莫伯治大量地研究中外古今同类纪念建筑的特性,特别是从汉代石阙、埃及神庙阙门等造型中吸取养分,大胆使用红砂岩这种地方性建材,阙门浮雕上的纹样、圆雕墓兽和馆徽都是取材于墓中遗物珍品,既突出了历史感,又保持了地方色彩。
1995年,81岁的莫伯治开办了“莫伯治建筑设计师事务所”,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私营建筑师事务所。莫伯治是岭南建筑群体最集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现代建筑、地域性建筑、园林景观三者配合,相得益彰,对岭南的建筑师影响很大。
岭南建筑群体第二代中另一位重要的建筑师是佘畯南(1916-1888),广东潮阳县人,他于1916年出生于越南,1941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系。历任广州市设计院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倾注全部精力、努力探索,是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的杰出代表,在设计技术和设计创作理论上有很深的造诣。1950年代就将现代建筑思想、高产品质量、建设精品、高水平的服务这个几个意识融于自己的建筑设计中。利用空间的变化形成功能区域的变化,同时调动情绪变化,他研究光、色、声、材料质感对人性空间所发挥的作用,探索“以虚代实”,把室内外空间相结合,设计的时候因时、因地、因人、因钱而制宜。1959年,他针对建筑界出现追求奢华的“大屋顶”趋向,鲜明地提出要为“人”而设计。在建筑用料上主张“低材广用、中材高用、高材精用、废材利用、就地取材”的原则。
佘畯南在设计上突出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他1964年设计的广州友谊剧院,是一座简洁大方,经济适用,既突出演出功能,又创造出流畅而富有现代感的作品,具有中国庭园风格感的休息空间。这个高水平低造价的新型剧院(每个座位投资仅1119元),深受演出界和群众的赞扬,成为全国剧院设计的典范之作,迄今依然是国内剧院建筑的一个现代典范作品。1966年初,佘畯南设计广州市少年宫,把流花湖畔一个难以拆毁的化工厂旧建筑改为少年儿童感兴趣的“地道”、“航天管”、“飞机库”、“天文台”等,而将不多的钱用在建科学馆、芭蕾舞厅和园林绿化。20多个项目,只花2000万元,便使一个破烂的旧化工厂遗址变成绿草如茵、广大少年儿童向往的科学园地。这两个项目都显示出他的现代建筑感、考虑经济的设计原则。
1970年代初,佘畯南负责设计新东方宾馆,他根据广州气候条件,从节约投资、改善宾馆环境和为客人创造更多活动空间出发,在东方宾馆新楼设计中,一方面压缩各层间不必要的面积,另一方面把中国庭园手法引用到现代高层建筑之中,将水平观赏和竖向观赏有机结合起来。除大庭园外,还设计了支柱层和天台花园,**增加了公共活动场地。新旧楼面积基本相同,新楼投资只有旧楼3/5,而客房却比旧楼多70%,标准房造价节约了近一半,同时又给旅游宾馆设计带来新的概念,直到现在,依然是一个有口皆碑的好作品。
进入1980年代,他在白天鹅宾馆激烈的设计权竞争中,以独特的腰鼓形主楼平面方案而夺标。他非常强调“空间组织”和善于注意与环境相结合的重要性。认为“空间是建筑的灵魂”。在佘畯南和莫伯治主持下,设计组对宾馆的立面构造,内部功能、空间组织、室内设计、材料色彩运用及传统与革新、统一与变化等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大胆探索和创新。从建筑艺术到使用功能等,都体现出一流的现代水平和浓郁的中国特色。尤其是中庭共享空间和故乡水设计和立意,匠心独到,堪称一绝。白天鹅宾馆还体现出超前的设计思想,突出了经济管理效益和环境效益,是我国引进现代化旅馆中投资最省(每个房间造价平均只有4.5万美元)的国际五星级宾馆。
广东的岭南建筑群体是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为依托发展的,他们一方面传承岭南现代建筑思想,一方面突出地域性建筑、亚热带建筑、南方园林的特点,二者结合起来,形成自己鲜明的设计形象。建筑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也强调与建筑教育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来实现综合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的带领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岭南当代建筑创作的主体力量,形成了理性、实干的创新理念与团队工作模式,他们完成了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与摔跤馆等众多大型工程,完成了200多个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一系列遍布大江南北的建筑作品引起了建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何镜堂在总结岭南现代建筑时提出了 “两观三性”;即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思想,在建筑界有一定的影响。
撰文:王受之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室内设计师微店,在线订购杂志与图书!
竭诚期待您的光临与关注。
《室内设计师》杂志
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华东分社出版及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