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重映诺兰《蝙蝠侠》三部曲 为何场场爆满?
三部《蝙蝠侠》电影中,第二部《黑暗骑士》名声最大,电影开头,当片中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出现在画面上时,台下的观众居然集体鼓掌,《蝙蝠侠》的主演是克里斯蒂安·贝尔,但在这部电影中,贝尔的观众缘显然不如希斯·莱杰,由于希斯的英年早逝,让他饰演的小丑成为了银幕上的绝唱,成就了一段传奇。在整个看片过程中,观众不断地对“小丑”鼓掌,由此可见观众对于这个角色的认可。
跟第一部《侠影之谜》和第三部《黑暗骑士崛起》中的反派相比,“小丑”这个人物很有特点,他在那些反派残暴的基础上,添加了更多的对于观众心理上的折磨,电影在情节设计上也很有意思,就是“小丑”往往让蝙蝠侠和哥谭市的警察局长处于选择上的两难境地,不管是选A或者是选B,受害的都是普通人。这种情节设置会造成观众心理上的强力的压迫感,“小丑”是一个心理战的高手,但意外的是,观众却偏偏喜欢这样的狠角色。这也反映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某些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去实施的破坏欲,但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借助于移情作用,观众能在“小丑”这个人物身上得到极大的满足感。
什么是看电影最好的氛围?我认为,首先是人要足够得多,有些厅座位少,即便满员,也就百来号人。这次《蝙蝠侠》三部曲的重映是在IMAX大厅,上千人的大影厅,全部坐满,这样的气氛是最基本的保障。
其次是看片过程中的互动,我发现,观众在看片过程中的掌声不断,其中有给小丑鼓掌的,也有给蝙蝠侠鼓掌的,尤其是到了影片最后,两艘装满炸弹的船上的囚犯和普通市民都放弃按下引爆器时,观众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的确,这是影片情感的最高潮,当蝙蝠侠已经对“小丑”无能为力时,是市民和囚犯们焕发的人类之爱战胜了“小丑”对于人性的理解程度,在他的设计中,两艘船上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命,一定会按下引爆器,让对方的船先爆炸,但“小丑”没有想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两艘船上的人都居然放弃做出这样的选择。观众的热烈掌声是对人类之爱的一次至高致敬。
以往大部分观影,到了影片结束时,如果没有彩蛋,观众立马开始离席。我有很多次经验,只要出字幕,电影院的灯光马上就亮了起来,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立即入场。即便有个别人还坐在座位上,工作人员也会上前提醒,这部电影没有彩蛋,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尽快离场。
但这些事情在这次三部《蝙蝠侠》放映时统统没有出现,电影院里的观众也没有离场,灯光也没有打亮,大家都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给每一个认识的演员们鼓掌,即便是看到汉斯·季默这位电影作曲家的名字,观众的掌声也都不断。对于《蝙蝠侠》这样的大片,虽然屏幕上都是字幕,但是音乐依然在渲染着情绪,到了字幕的结尾,音乐会在高潮处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这时候,灯光再亮起,观众报以最后的热烈掌声,就仿佛是在话剧舞台上的谢幕,充满了对电影创作者的尊重。
在国外,到字幕放完后才开灯,是基本要求,但在国内,这样做的电影院依然是少数。这说明,国内的观众还没有耐心把片尾部分作为影片的有机部分来对待,《蝙蝠侠》三部曲重映的火爆,得益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个人号召力和片中演员的精彩表演,但上千观众能够聚在一起集体感受全部电影的魅力,相信对于不在现场的诺兰导演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欣慰,但愿这样的观影场景会越来越多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