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洪建手机 梅洪建《做一个不瞎的班主任》

2018-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梅洪建,国内知名班主任,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班主任><教师博览><福建教育>等封面人物,<中国教师报><中小学德育>等推介名师.<福建教育>

梅洪建,国内知名班主任,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班主任》《教师博览》《福建教育》等封面人物,《中国教师报》《中小学德育》等推介名师。《福建教育》《教育时报》等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在《人民教育》《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出版专著4种,主编图书5种。

应邀到全国各地做交流或上示范课200余次。?内容简介本书从班主任工作的本位入手,找出班主任“该”做的事,为班主任提供一条简洁而“轻松”的带班之路。

为学生搭建动起来的平台,让“动起来”消除班级事故、发展学生能力、蓬勃学生灵魂。第二,学会借力,让家长、科任教师成为“铁哥们儿”,让领导成为“棋子”,让其他社会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服务。

第三,班会必须系统化、科学化。只有这样,它才有效。第四,用好沟通“小本”,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感受学生生命的鲜活、成长的生动和教育的幸福。梅老师不仅总结了把一个“被遗弃”的班级带到100%上本科的实践经验,更对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进行了反思。

本书对班主任,特别是年经班主任,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目?录序·有所不为有所为(万玮)自序第一章?班主任要做该做的事儿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比起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更重要。

在教育中,我该做什么,比我能做什么重要得多,找到我该做的事,是避免瞎忙的关键。第二节?改变一个孩子没那么容易第三节?学生应该是班主任的主人第二章?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动起来的平台面对班级里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事故,班主任总是疲惫不堪。

是否有一种途径,不让班级发生各式各样的事故呢?第二节?班级委员会让学生蓬勃发展第三节?平台运行的三个基本要素第四节?平台可持续运行的四种策略第三章?为孩子的成长借取多方资源将班主任从忙碌中解放出来,不是空中楼阁。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你也可以。第二节?班主任为什么没有家长朋友第三节?四招让班主任和家长成为“铁哥们”第四节“五人”策略团结你的科任老师第五节?让领导成为你的“棋子”第六节?创设更广阔的借力平台?第四章?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开始,我们就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可为什么到了高三,甚至大学,还有那么多孩子不知道好好学习呢?多年的忙碌,效果去了哪里呢?第二节?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第三节?科学班会课的四大特征?第五章?用小本做沟通的大事倘能足不出户便可知全班动向,无痕之中就能运筹帷幄,班主任不就可以轻松许多吗?第二节?小小本子的五大功用第三节“四要诀”创造小本奇迹?第六章?理念烛照下的实践大爱无痕,大教无言,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孩子。

第二节?案例背后的理念第三节“培育-发展”班级发展理念八问?万玮序:??????????????有所不为有所为?创造“奇迹”的人一个基本上由各班的学困生重新组合而成的高二班级,一年后居然在全校升旗仪式上发出“100%进本科”的宣言。

如此目标,让在场的校领导大为震惊,因为在学校历史上,任何一个“好班”都没能实现过这个目标!神奇的是,一年之后,这个宣言竟然成为现实!创造这个“奇迹”的班主任是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名叫梅洪建。

换任何一个人来带这个班,能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已经不易了。而设定“100%进本科”的目标,对普通教师来说,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梅老师有什么魔法?他的举措背后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全国新生代班主任中的佼佼者我知道梅洪建老师有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机会深谈。

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有才气的、在语文教学方面很有研究的老师。有一年,我去江阴华士参加一个会议,梅洪建夫妇从几十公里外的市区赶来学习,会后我们一起进餐,然后我驱车把他们送回住处。

一路上,我们聊了很多。梅老师谦逊、好学,举止温文尔雅,却也十分健谈。一晃几年过去了,使我惊讶的是,梅老师开始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开展深入的实践和研究,一举成为全国新生代班主任中的佼佼者。

他的班级管理理念朴实而深刻,受到越来越多青年班主任的认同和追捧。班主任的本位与突围这本书是他在创造“100%进本科”“奇迹”之后对自己带班理念的一个总结。

梅老师首先帮我们厘清了一个概念,即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大,甚至可以说“微不足道”。对于这一点,我深表赞同。不妨回忆一下: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碰到的教师,有多少是留在记忆中无法磨灭的?有多少是对我们产生过深刻影响的?只怕屈指可数。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可能是——零。在孩子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们只不过跟他们偶然相逢了几年,真的不必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然而,不重要不代表可以不作为,没有很大的作用不代表什么都不能做。

恰恰相反,只有在深刻认识到自己在许多方面无法有作为之后,才能清楚地明白哪些事情自己可以有作为,哪些工作值得自己投入智慧与情感。否则,累死累活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