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敏山水画 王伯敏先生山水画艺术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伯敏教授因在美术史研究中成绩斐然,贡献突出,早年曾被沙孟海先生誉为“三史罕人”。多年来,他自己也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美术史研究者”,“诗书画是我的读书余事”。因而,他的画名一度有被史名所掩之虞。
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诸法既已洞透,眼界既高,著史之余,岂可无作?近二十年,王教授把专业重点放在水墨山水的创作上,投入了较大精力,积累了深厚功力,融铸众派之妙,终于自成一家。
一、写山真骨,得水真趣
在多年来大量的美术研究、作文著史过程中,王教授饱看名作佳构,对山水画的源流了然于心,因此,他的山水画创作可以说是“读书画山”;同时,他素喜壮游名山大川,足迹几遍天下,胸中藏有万壑千岩,因此,他的山水画又是“看山画山”。
从前人笔底的山水以及自己眼中的山水,到自己胸中丘壑,再到笔底的山水,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艺术创作链。正如他在诗中所说的“没骨写山山有骨”,可贵的是,他的绘画不论写名山大川,还是写无名山水,都能写山真骨,得水真趣。
如他的《雁宕风烟》,运用淡墨、浓墨对比,写出雁宕的雄奇秀润。先用淡墨染出高山,一挂瀑布隐约其间,再用浓墨勾皴点染出近处低峦,高低两山形成强烈对比,烘托出山势之峻美;高低两山之间留出些许空白,如云阵,似雾谷,衔接巧妙,引人入胜。
低峦矶头留白,其间又勾出二三观瀑人,观察其形,如在云雾中,空翠欲湿;体会其境,则已醉于云水间矣。又如《九龙山》、《甸水泊舟》,也莫不是经营云山,巧设水崖,画面峰峦峻拔,烟水淋漓。
王教授笔下的山川崖瀑,画幅往往不大,但给人突出的感觉是已形成了“高厚大重”的风格,深得浑厚苍润之美。究其原因,主要是画家已悟得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即澄明雄健、阳刚华美,正如清代姚鼐《复鲁洁非书》中所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综观其画,善于经营只是其辅助手段,而写山真骨才是他对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独特感悟与水墨山水艺术之间的津梁。
二、法出虹庐,与时偕行
上世纪四十年代,王伯敏教授自上海艺专毕业后,考入北平艺专研究班学习,期间曾拜黄宾虹先生为师;五十年代初,与黄先生同居杭州栖霞岭下,朝夕侍从,得到黄先生的很多教益,对黄先生提出的“五笔七墨”法有深刻的体会与独到的感悟。
在自己几十年的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中,王教授在虹庐妙法的基础上,站在业师所达到的高度上,进一步提出了“五到”:笔到、墨到、水到、意到、神到。他在自己的山水画中曾题道:“麝墨浓如漆,狼毫力似针。
”“麝墨、狼毫”之法,正得之于黄宾虹先生,王教授写这一风格的作品较多。但读他的《舟行密树间》、《香溪》等,又看到另一种美学风格,即笔法、墨法与水法巧妙结合,形成墨与光的纸上交响。他说:“我力求水墨神化,要求自己的笔底,在经意与不经意间,充分体现自然变幻的微妙。
”在《舟行密树间》中,写山树用宿墨,写水涯则积墨法、渍墨法并用,特别是水的大胆运用,渍墨效果奇佳,出现了山树空濛、烟水淋漓的效果;又用留白法表现出弯曲的溪流,形成一条“诗路”。
画面上,墨与光统一,光与墨相生,达到了水晶般的墨色效果。《香溪》则采用简笔画法,大量留白,但通过墨水晶般的寥寥几笔,意境顿生,极富神韵。由此,想到清代画僧石涛的名句:“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
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石涛所说的这种境界是非常高的。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王教授的山水画已然达到笔墨里处处蕴含精神,混沌中豁然放出光明的境界。也许,这正是他既继承黄宾虹先生的“五笔七墨”法,又青胜于蓝之处。
三、诗画同源,道心澄明
世界上只有中国画能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境界。以诗画同源为主要特征的二十世纪现代文人画创造了中国绘画史上最绚丽的一段华彩,堪称中国水墨之精华。王教授不仅是美术史论大家、名画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王伯敏教授年青时在雁荡山区曾与“词学宗师”夏承焘先生交往。
据夏先生《天风阁学词日记》载:“四月六日,过伯敏处,看作画,颇跃然欲学山水自娱。夜在陈适处,听伯敏弹琵琶。”还有一首诗记录了当年两人一起行吟的情景:“好句前人得(王),风光吾辈同(夏)。
一帆峰下路(王),长在月明中(夏)。”不仅是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还有同是大诗人的业师黄宾虹先生,当年都给了年轻的王先生诗歌艺术的滋养。因此,王教授画山水,不仅是读书画山,看山画山,还是诗余画山。
他用一双诗眼观察天地,中华大地无山不美。他从中拈出诗意,用以沟通和统帅视觉空间与自己的精神空间。如读他的《舟行密树间》,空濛山色,淋漓烟水,给人“密密疏疏多是趣”之画面美;而“小舟添在水湾湾”,如在镜中行,使人感觉到道心澄明、逍遥神游之诗意美。
读他的《九龙山》,初读之下深叹山势之雄伟;再读则产生“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画意与诗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天地要好诗,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水有清音,水墨山水神韵之妙尤胜于诗。
正如王教授所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走时代”。“未挈巨鲸碧海中”,不仅是画家之间在相互竞走,不同的绘画美学风格之间也在相互竞走,但王教授无疑是走在前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