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派顾城的诗如何 他杀妻是怎样的一回事

2017-10-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的诗的特点主要是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童话阶段(1969年至1982年),该时期是顾城创作时期,整体风格明丽纯净,他专注于自然界的美好纯净明媚的事物.第二阶段是转变时期(1983年至1986年),该时期除了保有童话风格,还赋予了更深的内涵,主要是现实与理想在顾城身上发生作用,使他不得不变,第三阶段是梦幻阶段(1987年以后),写诗已经成为了顾城最基本的纯自然的生命现象了,依旧是童话色彩,不过此时更像是在建造一座更奇幻的梦幻城堡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的诗的特点主要是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童话阶段(1969年至1982年),该时期是顾城创作时期,整体风格明丽纯净,他专注于自然界的美好纯净明媚的事物。

第二阶段是转变时期(1983年至1986年),该时期除了保有童话风格,还赋予了更深的内涵,主要是现实与理想在顾城身上发生作用,使他不得不变,第三阶段是梦幻阶段(1987年以后),写诗已经成为了顾城最基本的纯自然的生命现象了,依旧是童话色彩,不过此时更像是在建造一座更奇幻的梦幻城堡。

顾城和谢烨原本是非常相爱的,但是不幸的是,英儿介入了他们的感情,他们三个是在一个诗会上认识的,诗会上朦胧诗被砸得很厉害,但当时英儿立挺顾城。顾城和谢烨很感激,大家关系很好。后来顾城和英儿相恋了,如同母亲的谢烨原本是鼓励的,但是三人间总不存在着和谐,顾城和谢烨去到了新西兰的激流岛,而英儿后来去了国外,顾城觉得心碎了,而谢烨为了报复和别的男人开始了关系,最后的顾城绝望得很,回家后拿了东西就要去杀死谢烨,之后自己也自缢身亡。

顾城为何会杀妻?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顾城本身就是极端个人主义,像一个各种极端事物共生的矛盾体,有时候像个天真的孩子,有时候像个疯狂的暴君。新西兰是顾城的桃花源,幻想中的乌托邦,顾城始终抱持着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下艺术家的优越感和特权意识,一旦情人离去,妻子的崇拜就明显减少甚至消失,顾城认为全世界抛弃了他。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想这《一代人》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句话是经典中的经典,看似相悖的转折,其实蕴含着奇妙的合理性。“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这是顾城的《早发的种子》。“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顾城的语录总是带着朦胧感觉,似乎是天真,却又充满着哲理。

部分经典语录:

1、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2、人时已尽,人世还长,我在中间,应该休息。

3、字迹已模糊,因为思念的缘故。

4、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5、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你都在命运中。

6、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擦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7、沉默,像一朵傍晚的云。

8、生如蚁而美如神。

9、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们站着什么都不说,就十分的美好。

10、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恒与生命;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重要诗人,在当代文学史上叙述新诗潮的发展时,都把顾城与舒婷、北岛相提并论。顾城作为一个“应运”而生的诗人,非常“巧合”地融入了新诗潮的历史进程,顾城是一个感觉至上的诗人,他用灵魂去感受,用心去观察。他的诗歌安静、舒缓、抑郁、沉着,又不缺少生气和活力。

“梦太深了,你没有羽毛,生命量不出死亡的深度。”这是小编最喜欢的一句。朦胧的感觉,意有所指却不知所指何物。《弥合》中“在现实断裂的地方,梦,汇成了海 ”,我想这是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得到的,顾城的诗集里有《小巷》、《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时辰》、《水乡》、 《弥合》等。

1993年顾城杀妻后自杀,留下来五岁的儿子桑木耳Sam的爆炸性新闻轰动一时,顾城遗孤桑木耳的情况时刻牵动着国人的心,但其家人却始终对桑木耳的成长守口如瓶。顾城夫妇去世后,朋友们捐款为桑木耳成立了“木耳基金会”,也是后来桑木耳上大学最好的帮助。

顾城儿子是跟着姑姑,即顾城的姐姐顾乡,在海外小岛长大的,顾城杀妻时桑木耳并没有在现场,家人事后也没有告诉他,如今他和顾乡的儿子弥乐十分亲密,经常彻夜长谈,顾城儿子桑木耳大学学的是工程专业,成绩也很好。

《门前》是一首童心外溢的诗,写于1982年8月,词句平淡明白,以儿童般的遐想完成节律与意境上的天然纯真。然而,这毕竟是一篇成年人的童话,它不是把美好寄托在遥远的地方,它也不敢如孩子般坚定不移地幻想着未来,而是把希望放在一个“门口”、一个“早晨”。

这个狭小的地域“门口”,这段短暂的时光“早晨”,在我们看来,似乎并不象征着童年,并不象征着蓬勃的生机,而只是着这样的一种童年的幻想在漫长的纷繁生活中,随时可以出现的短暂的“美好”。

顾城《远和近》原文:“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当然了,“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诗人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这是顾城自己说的。两组远和近的距离,更多表现的是诗人顾城触不可及的无奈。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矫饰地表现了地近心远、地远心近两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