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张献忠资料简介死亡真相及生平主要事迹介绍

2018-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献忠沉银一事近期传的沸沸扬扬,人们真实的捞到他所沉海的碎银,下面是有关他的详细介绍.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明末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被流矢击中而死.张献忠多有奇闻异事流传,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宝等等.对此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过去封建统治阶级把张献忠诬蔑为“杀人狂”.“杀人魔王”等等,流毒既广且深,特别在四川留下的恶劣影响更

张献忠沉银一事近期传的沸沸扬扬,人们真实的捞到他所沉海的碎银,下面是有关他的详细介绍。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明末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被流矢击中而死。

张献忠多有奇闻异事流传,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宝等等。对此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过去封建统治阶级把张献忠诬蔑为“杀人狂”、“杀人魔王”等等,流毒既广且深,特别在四川留下的恶劣影响更不容忽视。至今大多数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过所谓八大王“剿四川”的传说影响。

张献忠个人资料

本  名: 张献忠

别  称: 大西王

字  号: 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

所处时代: 明朝、大西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陕西柳树涧堡

出生时间: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9月18日

去世时间: 清顺治三年(1647年)1月2日

主要作品:圣谕碑

主要成就: 领导农民军起义反明起义,建立大西政权。

张献忠中箭去世

原大西军将领刘进忠叛变后,先在合州(今重庆合川区)同明军曾英勾结,后又出保宁(今四川阆中)去,投降了南下的清军统帅豪格。清军以刘进忠为向导,带领清军进入川北。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豪格派护军统领鳌拜等将领,分率八旗护军轻装疾进,出其不意,对农民军发起突然袭击。二十七日晨,清军隔太阳溪与张献忠的农民军相遇。面对这意外的突然来袭,张献忠临急应战,指挥农民军马步兵分两面抗击清军。这时,清军统帅豪格率大军继至,遣参领格布库等向农民军右翼进攻,都统准塔攻击农民军左翼。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清军将领格布库等被农民军击毙,农民军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

原大西军将领刘进忠叛变后,先在合州(今四川合川)同明军曾英勾结,后又出保宁(今四川阆中)去,投降了南下的清军统帅豪格。清军以刘进忠为向导,带领清军进入川北。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豪格派护军统领鳌拜等将领,分率八旗护军轻装疾进,出其不意,对农民军发起突然袭击。二十七日晨,清军隔太阳溪与张献忠的农民军相遇。面对这意外的突然来袭,张献忠临急应战,指挥农民军马步兵分两面抗击清军。

这时,清军统帅豪格率大军继至,遣参领格布库等向农民军右翼进攻,都统准塔攻击农民军左翼。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清军将领格布库等被农民军击毙,农民军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 张献忠“初不为备,闻兵至,犹以为他寇,身衣蟒半臂,腰插三矢,引牙将临河视之。”刘进忠为清将指点说:“此八大王也。”清将急发暗箭射之,张献忠不幸中箭。时年仅四十岁。

张献忠死后,他的部众“以锦褥裹尸,埋于僻处,而遁”。清军“求得发而斩之,枭其首于成都”。另据清靖远大将军和硕肃亲王豪格等奏报:“臣帅师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南部,侦得逆贼张献忠,列营西充县境,随令护军统领鳌拜、巴图鲁等,分领八旗护军先发。臣统大军星夜兼程继进,于次日黎明抵西充。献忠尽率马步贼兵拒师,鳌拜等奋击大破之,斩献于阵。”

但是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家没有发现清军报告张献忠尸体的文件。 张献忠死后,他的部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冯双礼等率领农民军向南,在重庆受到明军曾英部的阻击,农民军击毙守将曾英后,继续向贵州方向转移。后与南明联合,共同抗击清军,转战在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坚持了近二十年,直到清朝的康熙初年。

张献忠是16461020日,在四川盐亭县凤凰山中箭身亡。有的史书上说,他是肃亲王豪格所杀,有的史书上说,他是鳌拜所杀。这两种说法,都对,也都不准确。事实上,杀死张献忠的英雄是豪格的部下,同时也是鳌拜的部下雅布兰。豪格是亲王兼挂靖远大将军,是代表弟弟顺治出征,鳌拜是他军中镶黄旗的高级将领(巴雅喇昂邦,也叫护军参领,也就是御林军统帅,正三品),雅布兰是鳌拜手下的军官。

这个雅布兰的身份可不是这么简单。在他的履历表上,有这样一行字,“祖先索长阿”。笔者查《爱新觉罗宗谱》还真查到了他,他是索长阿的元孙。索长阿是谁呢?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长安的三哥。雅步兰的谱系是索长阿—龙敦—卦尔察—赫塞—雅布兰,算起来,他和顺治皇帝、豪格是同辈兄弟。难怪他能够在镶黄旗中做御林军官。更重要的,这位雅步兰将军是位神射手。这太重要了。

164610月中旬,肃亲王的大军开到了川北。这时,四川是一片白色恐怖,正如卫匡国所描写的那样,全省的人被张献忠杀了大半,首府成都十室九空。就是在张献忠的军中,被他滥杀的也难以数计。

官兵们目睹了他“杀妇女腌渍后充军粮。如遇上有孕者,剖腹验其男女。对怀抱中婴幼儿则将其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此命名为‘雪鳅’。稍大一些的儿童或少年,则数百人一群,用柴薪点火围成圈,士兵圈外用矛戟刺杀,看其呼号乱走以助兴致。此命名为‘贯戏’。”内讧开始了,军中出现了众叛亲离的现象。

张献忠在川北保宁的守将刘进军率先投降了豪格,表示愿为先导。豪格命令他与鳌拜先行。雅步兰非常兴奋,随部前往。20日那天早上,在凤凰山,两军相遇了,张献忠的部队差不多快跑光了。清人吴伟业这样写道——

“肃王自保宁进兵,使大将雅布兰与进忠轻骑觇贼,直造营门,仅隔一河。黄虎(张献忠)初不为备,闻兵至,犹以为他寇,身衣蟒半臂,腰插三矢,引牙将临河视之。进忠望见指曰:“此八大王也。”(张献忠自称‘八大王’)贼方抽矢,雅布兰直前射之,洞胸坠马,王师大呼曰:“献贼死矣。”急渡河追杀,贼众以锦褥裹尸,埋于僻处而遁。王师求得,发而斩之,枭其首于成都。厥后埋尸之处生异草,触之者辄生大疽,或致死;又有黑虎白昼噬人,人不敢过其地。”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张献忠于凤凰山(西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西充县城东南15公里的多扶场西)多宝寺前太阳河畔被清肃亲王豪格的前锋刘进忠部射杀身亡。张献忠死后,他的部众“以锦褥裹尸,埋于僻处,而遁”。应该当时就埋在凤凰山附近的隐蔽之处。

清军“求得发而斩之,枭其首于成都”。就是说清军通过威逼利诱的手段找到了埋葬地点,挖出尸体后戮尸,在成都把尸体斩首。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9月18日,张献忠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郝滩乡刘渠村(古称柳树涧堡),少时曾读过书,成人后参军,曾当过延安府捕快,因事革职,便至延绥镇从军。因犯法当斩,主将陈洪范观其状貌奇异,为之求情于总兵王威,重打一百军棍除名,从此便流落乡间。

天启末年,陕西全境灾荒不断。陕北又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和虫灾,加上明朝中央财政因灾荒之年税收相应减少,赈济成为空谈,农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铤而走险爆发农民暴动,并很快形成燎原之势。不久,李自成在米脂起义后参加了高迎祥的暴民队伍。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家乡聚集十八寨农民也组织了一支队伍响应王嘉胤等暴动。他自号“八大王”。这一队伍初属王嘉胤自用,后自成一军。因他小时读过一点书,又受过军事训练,为人多智谋,果敢勇猛,很快就显示了指挥才能,他的部众成为当时以王自用为盟主的三十六营中最强劲的一个营。从此,张献忠随着流民队伍,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屡立战功。他的队伍也由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成为最强大的一支部队。在与官军的作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入川,攻陷夔州(今重庆奉节),进围太平,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提兵赶至,献忠慑于秦良玉及其手下"白杆兵"威名,苍惶逃走,秦良玉率军追击,与正好回川的儿子马祥麟前后夹击,打败张献忠,使之退走湖广。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和李自成在闯王高迎祥的率领下,向东挺进。他的部队作战勇猛,连破河南的固始和安徽的霍丘等州县,直指明朝的中都凤阳。

不到半天工夫,张献忠的部队就全歼了守卫凤阳的两万官军,击毙守将朱国正等人,将凤阳知府颜容暄处以死刑。张献忠把胜利品分给当地的贫苦农民,又叫农民砍光皇陵的几十万株松柏,拆除建筑物和朱元璋出家的龙兴寺(又名皇觉寺),然后掘了皇帝的祖坟,同时将凤阳富户杀的一干二净。

张献忠攻下凤阳后,又挥师南下。张献忠转战千里,忽东忽西,选择官军的薄弱环节,打破了官军企图在中原围歼义军的战略计划。张献忠回到关中后,与高迎祥在凤翔会合。又在陕西与明朝兵部尚书洪承畴统率的官军进行了几次战斗,洪承畴手下的大将,如艾万年、曹文诏等人都被义军斩杀,官军损失惨重。义军遂转而直插河南。

崇祯九年(1636年)初,闯王高迎祥遇伏被俘,被朱明王朝凌迟处死。李自成等大部转战于潼关以西地区,张献忠所部遂成为潼关以东地区官军攻击的主要目标。张献忠所部转战于鄂、豫、皖时,多次打败官军。“入河南袭破许州,杀左良玉兄”,获物资巨万。三月,在安庆家店的战斗中又击毙明将潘可大等人。但是,由于流民军各部缺乏统一部署和协同行动,每部各自为战。 

崇祯十一年(1638年)春,各路流民军均连遭挫折。特别是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明朝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杨嗣昌策划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李自成在陕西遭到几次失败,刘国能等也在河南归顺朝廷,都给张献忠的队伍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张献忠在进袭南阳的战斗中被左良玉军击败,本人也受了伤,幸被部下孙可望力救脱险,遂带部队退居谷城(今属湖北)。在官军的强大攻势下,为了保存实力,张献忠在谷城、罗汝才在郧阳,分别接受了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抚”。

受“招抚”后,张献忠拒绝接受改编和调遣,不接受官衔,保持了独立性。他把四万人的部队分布在总部谷城的四郊,分四营,各设一员大将率领。在休整期间,集草屯粮,打造军器,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张献忠还经常请人给他讲《孙子兵法》,并结合战例,总结经验和教训,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大获胜利。离开谷城时,张献忠把官府上下大行贿的名单、数字和时间,都详细地写在城内外的墙壁上,使百姓看清了明朝政治的腐朽。再起时,罗汝才、马守应部也起而响应,并到谷城与张献忠会合。隐伏在商雒山中的李自成也重整旗鼓,经湖北郧、均地区进入河南。农民起义的烽火,又一次在中原大地上熊熊燃烧起来。

熊文灿得知义军再起的消息,立即调左良玉和罗岱领兵追剿。最终失败导致官军一万多人全部溃散,罗岱被活捉,左良玉丢盔弃甲,伏鞍而逃,连军符印信也丢失了。崇祯帝一怒之下,改派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督师,总督以下并听节制,再次展开对农民军的大规模围剿。

杨嗣昌一到襄阳,就抛出他策划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会师十万,并檄河南、四川、陕西、郧阳诸抚镇将领,分扼冲要,主要任务是全力围剿张献忠和李自成。起初,张献忠不了解情况,接连失利,非常被动。后来通过情报摸清了官军底细,张献忠说服罗汝才,两军联合,加强了义军的力量。义军“以走制敌”、“避实击虚”、出没无常的战术对付官军。同时,张献忠加强了情报工作,派出很多机灵的军士扮成商人小贩,四处探听消息。

老百姓也常给张献忠的队伍做向导。因此,能及时掌握敌情,迅速采取军事行动,打得官军措手不及。然后迅速转移,使官军摸不清义军的去向,难以追击。官军的主力部队不是扑空,就是遭到埋伏而损兵折将。但是,义军被困在官军的包围圈里非常不利,随时都有被围歼的危险。为此,张献忠认为必须彻底粉碎官军的围剿计划,跳出圈外去作战,才能更有力地打击官军。

入川作战

崇祯十三年(1640年)闰正月,张献忠在枸坪关被左良玉击败,率部突入四川。入川途中,伤亡惨重。接着又受到湖广军、四川军和陕西军的追击堵截,义军连受重创,退居兴安归州山中,又被左良玉等军围住,义军陷于困境。为此,张献忠利用杨嗣昌和左良玉的矛盾,派人携重宝贿左良玉,说:“献忠在,故公见重。公所部多杀掠,而阁部猜且专。无献忠,即公灭不久矣。”左良玉斗志松懈,张献忠乘机收聚散亡,在山民的帮助下,走出兴安,与罗汝才等部会合。

张献忠又利用四川巡抚邵捷春和杨嗣昌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猛攻邵捷春防守的新宁(今四川开江)。邵捷春根本没有想到义军如此神速,官军一触即溃。义军突破新宁防线后,顺利地进入了四川。义军的入川,打破了杨嗣昌的围剿计划,并在军事上也从防御转入了进攻。杨嗣昌刚愎自用,满以为官军已把张献忠、罗汝才等部包围在鄂、川、陕三省交界地区,胜利在握了。但实际上是“总督之令不能行于将帅,将帅之令不能行于士卒”。张献忠尽量避免与官军打阵地战,而采取“以走制敌”的策略,一昼夜能行三百余里,快速流动,常常把官军搞得顾此失彼,腹背受敌,疲于奔命。

崇祯十三年(1640年)十二月,杨嗣昌眼看无法消灭义军,就采用“招抚”办法,妄图分化瓦解。杨嗣昌宣布赦免罗汝才罪,归降者授以官职,唯不赦张献忠,有能擒获张献忠者赏万金,封侯爵。但第二天杨嗣昌驻地的墙壁上就出现“有能斩督师来献者,赏银三钱”的布告。义军针锋相对的回击,使得杨嗣昌非常沮丧,并怀疑左右都通义军。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张献忠已在四川转战了近半年。这时,义军在开县黄陵城被官军左良玉部追及,左部参将刘士杰、游击郭开力立即出战,义军以逸待劳,张献忠抽出一支精兵绕到官军后方出击。左良玉逃走,刘士杰、郭开力被击毙,官军将士死伤过半,义军获得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