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森隶书作品欣赏 “雄浑古朴 凝炼俊逸”刘炳森隶书作品赏析之一

2017-09-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生前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下面精选其隶书作品“诗情秋水净,画意远山明”进行赏析.

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生前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下面精选其隶书作品“诗情秋水净,画意远山明”进行赏析。这幅隶书作品,既得汉碑《华山》之壮伟,又得《乙瑛》之谨严,更得《张迁》之雄强,尤得《石门颂》之超逸,并熔汉简、章草、魏碑于一炉,端庄遒劲,清灵飞动,于纯正中寓雄奇,于苍古中寓洒脱,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结体严谨方整,字字跌宕多姿

刘炳森先生十分重视字的间架结构,主张“书人方其年富力强之时,正应穷尽书体的状貌,使结构严谨,间架优美,而不应以‘返璞归真’自许,号称‘宁拙勿巧’,而忽视造型之优美”。

他说:“结体是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结字不好,即使笔法再有功力,也写不出精品。”他的结字既有古源宗法,又有“灵犀独慧”,笔画粗细相间。

笔画少的字,写得粗重,如“山”“水”等字;笔画多的字,写得轻细,如“秋”字;左右两部分合成的字,左偏旁笔画少的,但右部首笔画多的,把左边笔画适当加重,如“秋”“净”等字。

右边部首笔画少的让左偏旁笔画多的,如“明”字。笔势斜正互为照应、避让,如“净”字的“争”字旁上斜下正,“意”字上正,中间和下部均取斜势,变化生新,朴实自然。

刘炳森先生结字的最大特点是:字的上部紧收,而下部放开,其波折撇捺尽力送到而挑起,既保持《乙瑛》、《华山》等碑的结构特点,又将其舒张之势加以发挥。他还着意从汉简、章草中吸取营养,使结体气势宏大而洒脱,跌宕雄健而多姿。

用笔方圆并举,中锋侧锋并用

清代书家康有为云:“书法之妙,全在运笔。”隶书的妙处,更在于用笔变化多端。刘炳森先生作书笔法虽很讲究,但并不片面强调中锋,而是采取中锋和侧锋并用,如作品中“诗”“净”“画”等字的大挑和粗笔画,都是采用铺毫并间用偏锋之笔法,提锋收笔产生圆笔;作品中的“情”“意”等字的横画,逆入平出,按笔运行,抢锋收杀,产生方笔。

圆笔笔力圆润,气满神足;方笔风格古拙,骨力雄强。刘炳森先生“一波三折”的用笔方法,乃是他潜心体会,为达到求厚求涩的艺术效果,多年习练而成。

“一波三折”的运用,独具一种矫健执拗的意味。他写的点、竖、波磔,奇古多变,时而笔细墨轻,时而笔粗墨浓,有刚劲挺拔之势,显古朴自然之姿。一字数笔,体态各异,各臻其妙。

气势激越顿挫,布局流美飞扬

这篇隶书作品的章法很有气势,全篇激越顿挫,仪态万方。四面照应谨严,流美飞扬。再细细观赏,书家又“寄情于翰墨,染意于松烟”,右边的一行“诗”“秋”“净”左部首墨色加重,呈右白左黑之态,形成强烈的反差,具有跳动的音乐感,而三个字的主笔雁尾,形成上下空白,能互相渗透、贯通,情趣横生,“诗情”“水净”之意境跃然纸上。

左边一行,“意”“远”二字捺笔的放,和左边点笔的收,平衡呼应,活泼和谐。下方留出两个字的位置落款钤印。在章法上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整幅作品上部和下部的字体加大,墨色加重,中间几个字距离放松,使布局很有争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