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我是一条狗 马相伯:我是一条狗 叫了一百年 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2017-07-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马相伯,今天或许只有研究他的人认识他了--他是当时中国少有的学贯中西的人物,精通八国文字,建立了中国大学现代教育的思想体系,创办震旦大学复旦

马相伯,今天或许只有研究他的人认识他了——他是当时中国少有的学贯中西的人物,精通八国文字,建立了中国大学现代教育的思想体系,创办震旦大学复旦大学辅仁大学,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出的建立“函夏考文苑”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建立科学院的设想。

1840年,马相伯出生于江苏丹徒的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12岁那年,少年马相伯瞒着父母,一个人乘船去上海,进入教会办的徐汇公学学习。18岁时,马相伯的法文和拉丁文都已学得很好,上海租界的法国领事重金聘请他为秘书,但是马相伯婉辞了这份工作:“我学法语,是为中国人用的。”

37岁那年,马相伯走出徐家汇,登上了大清帝国内政外交的舞台,成为李鸿章的重要幕僚,参加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之后,马相伯重回教会,息影在徐家汇。

1900年,他把自己名下分得的祖遗家产全部捐献给教会,以作办中西大学堂之用。当时常有名士、后学叩门求教。其中就有康有为、梁启超、张元济等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蔡元培任教南洋公学时,每天清晨五时,都要挤出时间从南洋公学(今交大)步行来到土山湾(今蒲汇塘路一带)马相伯的住所,等马相伯醒来,做完晨祷,跟着老人的口型练习拉丁文。无论寒暑,亦步亦趋,毕恭毕敬,堪比“程门立雪”。

1903年,马相伯创办了震旦,这是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私立大学,办校基金就是马相伯当年给教会的捐赠。

马相伯爱护学生,只要有才能的人,愿意学的人,他都会收入门下。于右任是他的得意门生,当年因作诗讽刺慈禧太后卖国,遭到通缉,逃亡上海。马相伯听闻此事,就找到于右任,收于门下,免其学费。

马相伯的不谈教理的宗旨与教会要宣扬神学的理想发生了冲突,马相伯被剥夺了学校的主导权,而学生则闹起学潮,离开了学校。学生推了于右任、邵力子等7位学生代表找到马相伯,希望他能带领他们重新开始。这个已经66岁的老人一面为学校的解散伤心,一面为学生的命运担忧,对着学生哭了。

后来,马相伯带领退学的学生在吴淞找到已经废弃的提督衙门为校舍,又办起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志》载:“当其兀坐讲台时,搁铜框巨目镜与鼻端,终日口讲指画,不以为苦。”

1919年起,马相伯幽居在上海徐家汇由教会管理的一所孤儿院内。此时的他已经散尽家财,悉数用于兴学。儿子病故后,马相伯的学生为他年幼的孙女集资万元作教养费,而马相伯却托人把这笔钱捐给启明女子中学作教育经费。据孙女马玉章回忆,小时候跟爷爷一起出去,爷爷总会很高兴地指着路边的学校告诉她,这是爷爷捐献的,那也是爷爷捐献的。

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已经九十多岁的马相伯不顾年迈体弱,奔走呼号,发表演说,激励国人御侮自救,共赴国难。为支持前方抗日,马相伯写字义卖。一个寿字,30元钱,写副对联50元钱。当时他一只脚有病,不能长久站立,就由两人扶着,一只脚站着写字。实在写不动了,才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再连着写。就这样义卖了10万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