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人世的神灵 彼时大雄世尊宗喀巴
宗喀巴(公元1357年(丁酉年)~公元141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在中国西藏、青海、内蒙、甘肃、北京等地区的喇嘛寺院里,都有宗喀巴塑像,有的是泥塑涂金,有的是以铜质鎏金制成。宗喀巴卒于明代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10月25日,享年63岁。因藏语称湟中(今塔尔寺所在地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
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善慧称吉祥),这是受沙弥戒时的名称。青海湟中县人,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10月25日,生于宗喀的一个佛教家庭,父亲是蒙古族,名叫达尔喀且鲁崩格(达鲁花赤daruqaci蒙古语“长官、长”之意,鲁崩格 ),母亲是藏族,名叫馨茂阿却,两个人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
从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西藏的萨迦教派政权已经崩溃,西藏佛教各教派之间为争夺权势进行着长时期的征伐。由于戒律废弛,一些教派的上层人物享有很多特权,拥有大量的财富,穷奢极欲,纵酒贪色,生活放荡,完全与佛教教义背道而驰。
在这种形势下,宗教改革家宗喀巴(1357—1419)应运而生。宗喀巴经名罗桑札巴,出生于青海湟中县。他的出生地藏语叫做“宗喀”,所以称为宗喀巴,意为宗喀地方的人。他幼年出家为憎,16岁到西藏求法学经。他拜各教派高僧为师,吸取各家之长,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书,成为一个造诣很深的佛教学者。
宗喀巴去世后,传承他的事业的,是他的两个门徒:一个名叫根敦珠巴(1391—1474),以后被黄教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相传系观世音菩萨化身;另一个名叫克珠杰,以后被黄教追认为第一世班禅,相传系无量光佛化身。
后来,在西藏的寺庙中,普遍都供奉着宗喀巴及其弟子的偶像,藏族人对宗喀巴的尊敬,其地位仅次于释迦牟尼佛。宗喀巴去世的日子,也成为西藏佛教中的一个节日,称为“燃灯节”。每年到了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晚上,人们都将燃着的灯放在窗台上,以纪念宗喀巴大师的圆寂。
藏传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共有两次重要的整顿,一为阿底峡尊者在后弘期佛教开始渐渐兴起之时所进行的教风学风之整顿,其二便是宗喀巴大师所进行的宗教整顿。宗喀巴大师的宗教整顿发生于14世纪后期,当时西藏佛教各教派戒律废弛,僧人腐化堕落,出现了“颓废萎靡之相”。宗喀巴大师对此深生不忍,遂开始了对藏传佛教的整顿。重整佛教戒律;提倡先显后密、显密并重的学习制度,并强调“三藏不可偏废,三学亦须全修”,重新确立了藏传佛教“闻、思、修”三学并重的学风。
正 宗喀巴是我国藏传佛教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位人物。十五世纪初,他针对当时藏传佛教一些僧人追逐名利、生活腐化、淫靡,不习经文,只进行乐受杂说的不良风气, 为维护佛教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宗教改革,要求僧人以戒为师,戒、定、慧三学并习。随着宗教改革的完成,形成了宗喀巴独特的思想体系。宗喀巴在他38岁时,改戴黄色桃形僧帽,表示他区别于其他教派,不同于那些败坏戒律的修行者,决心继承和尊守印度大师释迦室利所规定的戒律。他的号召和行动,得到帕竹地方政权的积极支持,也受到了广大僧俗的热情欢迎。
莲花生大士,是印度佛教史上最伟大的大成就者之一。降生于达那郭夏湖的莲花中。当地国王迎请至乌仗那国。后由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调伏天魔外道诸障,建立西藏第一寺——桑耶寺,将佛法在雪域发扬光大,成为藏传佛教的祖师,亦即旧译密续(宁玛派)大圆满教法的传承祖师。
莲花生大师在西藏,为有缘弟子教授了诸多密宗传承和灌顶,从而在藏地出现了王臣二十五弟子、八十位大成就者和百位闭关修行者等。莲师后来前往罗刹国度众。在藏王恭送时开示:“我无来去,唯信我者,即现前而为说法。每月藏历初十,我亲来探视诸弟子。”并会出现无数化身,将为弘法利生而住世不灭。
宗喀巴大师所作的主要佛事业,是他那稀有超越的转法轮事业,对圣教作出了辗转增上的弘扬。大师为了慈念未来后世的应化众生,而作有关显密妙道的一百多部大论著。大师摄一切大乘共道的要义为修行次第,并且对于所有一切经论,不舍一字都编制成为从一初业有情直至佛果之间的次第导修法,导示三世诸佛所趣唯一大道,即龙树、无著二大车轨所导示出佛世尊无垢理智密意的圆满道轨,即是那开示三类士夫一切修行次第完全无缺的教授。
藏传佛教信徒认为念诵宗大师祈祷文的功德利益可以得到世间的诸如息增怀伏、治病、祈雨等等,以及出世间的超世成就。所以这篇祈祷文也就成了一篇经典。
无缘慈悲大海观世音,
无障智慧总主文殊师,
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
雪域圣者之首宗喀巴----
洛桑扎华我向您祈祷,
加持心事如愿得成就!
佛教严格来说不止是宗教,他的内在文化其实也是非常深刻的,有兴趣的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易懂又不乏趣味的内容进行了解,比如王菲挺有造诣的佛教歌曲《心经》 《皈依及发菩提心愿文》 《四无量心 》《迎请偈及七支供养偈 》《度母祈请文及短曼达赞 》《圣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二十一度母咒 》《诵赞利益偈》《回向偈》《皈依及发菩提心愿文》《发殊胜心》《宗喀巴大师瑜伽法 》《遥呼上师颂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弥勒佛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
展品为明清时期文物。现呼和浩特市博物馆藏。横130厘米,纵116.5厘米。呼和浩特大召寺经堂壁画。宗喀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善慧称吉祥),青海湟中县人,因藏语称湟中(今塔尔寺所在地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
年代:明清(公元1368——1911年 )
尺寸:横130厘米 纵116.5厘米
收藏:呼和浩特市博物馆藏
呼和浩特大召寺经堂壁画。 宗喀巴(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在中国西藏、青海、内蒙、甘肃、北京等地区的喇嘛寺院里,都有宗喀巴塑像,有的是泥塑涂金,有的是以钢铸成。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善慧称吉祥),这是受沙弥戒时的名称。青海湟中县人,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10月10日,生于宗喀的一个佛教家庭,父亲名叫达尔喀且鲁崩格,母亲名叫馨茂阿却,两个人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卒于明代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10月25日,享年63岁。因藏语称湟中(今塔尔寺所在地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
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殿,这间佛殿是为了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佛殿中央的主尊是宗喀巴,其余八尊是他的八大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分别位于宗喀巴像的左右两侧。宗喀巴年事渐高到偏远的山洞隐修时,这八大弟子曾陪伴在左右服侍他。宗喀巴在世时,曾由他的弟子出资制作了几尊他的塑像。据说,宗喀巴见到这尊像时,评价这尊像特别像自己。另一种说法是,这尊佛像是由护法神阎罗神奇地制成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尊佛像是由后来的一位蒙占皇帝出资制作的。宗喀巴像后边左侧供奉着一排他的萨迦派老师的塑像。这座佛殿的楼梯下是通向下面的湖的一扇活板门。北京雍和宫法轮殿也供养着此大师。
140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在拉萨发起一个大规模的祈祷法会(通称为“传召”),历史上称之为“火龙年法会”。此后这种法会每年都举行,一直沿袭至今。同年,宗喀巴在拉萨以东的达孜县境内建立了甘丹寺,作为主寺,正式建立格鲁派。随后,他的门徒又在拉萨的西郊、北郊建立哲蚌寺和色拉寺,连同甘丹寺称为拉萨三大寺。再加上后来在日喀则修建的扎什伦布寺和在青海湟中县修建的塔尔寺,人们称为格鲁派的五大寺。这些寺院是宣传宗喀巴宗教改革思想的阵地。
宗喀巴3岁时,第四世活佛若白多杰受元顺帝召请进京途中路过青海,宗喀巴的父亲就带着他到夏宗寺和若白多杰活佛相见,若白多杰给宗喀巴灌顶加持,授了近事戒。宗喀巴7岁时,被家人送到夏琼寺,当时这是一座噶当派的寺院,取密宗名为端月多杰,后又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札巴。宗喀巴在这里学习了9年佛法,在佛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控求佛法,他16岁时离开夏琼寺前往西藏求学佛法,拜各教派高僧为师,吸取各家之长,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项诸法了如指掌。他经常给别人讲经说法,当时他已经能讲17部经典,包括大乘显宗各派的代表著作,而且不会发生混乱和遗漏。人们对此非常钦佩,认为这不是一般人的才智所能达到的,宗喀巴的声望也随之越来越高。
格鲁派的法体塔葬始于宗喀巴大师,其法体用药物和香料处理后存放于西藏噶丹寺银制灵塔中。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庙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寺庙,解放前这里的僧侣数目多达10000人。位于拉萨市西郊10千米处的根培乌山上,海拔3800米,沿山势逐层而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寺内有7个扎仓(僧院)。。该寺是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绛央曲杰扎西班丹在大贵族朗嘎桑的资助下,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动工兴建的,名为“白登哲蚌寺”,后简称“哲蚌寺”。
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也就是黄教的创始人。传说罗桑札巴为文殊菩萨转世,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藏历火鸡年)十月二十五日诞生。青海的僧俗大众尊称他为杰仁波且,意为宝贝法王。他的父亲名叫鲁本格,是元朝末年兼管当地军民政务和地方官员——达鲁花赤,母尊名为星萨阿切,生有子女六人,宗喀巴排行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