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狠怎么办 面厚心黑怕老婆的李宗吾就搞定了
李宗吾(1879.2.3-1943.9.28),四川富顺自流井(今四川自贡市自流井)人,其早年加入同盟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系四川大学教授,历任中学校长、省议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及省督学等职。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畅销书小说作家。1912年以奇书《厚黑学》惊世,并自号“厚黑教主”,被誉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20位奇才怪杰之一”。
1936年,他将历年所作文字的一部分,融合自己的新观点和想法,重新以随笔体裁整理为文,在成都《华西日报》上开辟《厚黑丛话》专栏,连载发表,以后同名结集单独成书。1936年,他还发表了被人称为扛鼎之作的《中国学术之趋势》。1938年,又将以前曾发表过的短文《心理与力学》重新整理成书同名发表。因作者认为此文所言是厚黑学在学理上之根据,所以人们称此书为《厚黑原理》。
他不惜自居为厚黑教主,以己身担当天下人的罪恶。读书穷理,好立异说,以“面厚心黑”创教立宗。阐扬求官,做官六字真言,办事二妙法。“我就是头号坏蛋”,“我的厚黑学就是为虎添翼”。李宗吾揭露了旧官场千古不传的“成功”秘诀。曹操与刘备,一个心黑,一个面厚,煮酒论英雄,“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韩信面厚,能受胯下之辱,无奈心不黑,以致身首异处,夷及三族。
宗吾日:“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厚者天下之厚脸皮,黑者天下之黑心子”。“厚黑之道,本诸身,征诸众人,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天生厚黑于予,世人其如予何?” 本书探究了李宗吾的家族渊源、学识流派以及思想体系,试图全面解读“厚黑教主”,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个真实,全面的李宗吾。
故事,不只是故事!設計故事後的內容發想,與情境寫作訓練,透過引導觸發獨立思考與寫作的興致,才是經典閱讀!閱讀經典文學能讓人開展視野、提升生命感受力;然而培養閱讀習慣非一蹴可即,《經典閱讀力》系列,藉由引導閱讀與寫作技巧,讓孩子由衷愛上故事本身,進而主動了解與故事相關的各種資訊,並染上寫作癮。本書在不違背原作意旨、泯滅作者行文之美的原則下,將原作改寫、潤飾成適合兒童閱讀的版本,附標準注音,穿插精美彩圖,讓孩子徜徉故事情境,擴大想像空間。
故事之後設計多種主題發想,讓孩子能在讀完故事之後,能透過不同的切入點,以嶄新的角度再次閱讀,有條理地組織故事情節,培養獨立思考的的閱讀能力;隨之有短文引導寫作與讀後心得題幹。先瀏覽,再根據故事後的提問重新翻閱,最後因應寫作需求,挑選喜愛的段落再次欣賞一次,這樣就能透澈了解一本經典之作。從現在起,你可以選擇僅僅閱讀「愛麗絲掉到兔子洞之後的奇幻冒險」,或是更多故事後的發想,關於邏輯、哲學、兒童心理等各種議題的深層探討,了解認識作者的生平及寫作背景……。拿起書,你會發現閱讀是多麼迷人,寫作又是如此自然!
我对于圣人之怀疑我先年对于圣人,很为怀疑,细加研究,觉得圣人内面有种种黑幕,曾做了一篇《圣人的黑幕》。民国元年本想与《厚黑学》同时发表,因为《厚黑学》还未登载完,已经众议哗然,说我破坏道德,煽惑人心,这篇文字,更不敢发表了,只好藉以解放自己的思想。现在国内学者,已经把圣人攻击得身无完肤,中国的圣人,已是日暮途穷。我幼年曾受过他的教育,本不该乘圣人之危,坠井下石,但是我要表明我思想的过程,不妨把我当日怀疑之点,略说一下。
世间顶怪的东西,要算圣人,三代以上,产生最多,层见叠出,同时可以产生许多圣人。三代以下,就绝了种,并莫产出一个。秦汉而后,想学圣人的,不知有几千百万人,结果莫得一个成为圣人,最高的,不过到了贤人地位就止了。
请问圣人这个东西,究竟学得到学不到?如说学得到,秦汉而后,有那么多人学,至少也该再出一个圣人;如果学不到,我们何苦朝朝日日,读他的书,拼命去学?
三代上有圣人,三代下无圣人,这是古今最大怪事,我们通常所称的圣人,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我们把他分析一下,只有孔子一人是平民,其余的圣人,尽是开国之君,并且是后世学派的始祖,他的破绽,就现出来了。
佛不能主宰……这个佛是带有偏见的。狭义的。人人皆是佛,我们自己可以主宰福祸。详细见袁了凡著作。多做善事得善果。至于有人说为何有的好人没有好报坏人却作威作福。是因为往世的因。恶人不见得他前世没有积德行善。至于西游记八十一难。是根据数理。西游记这本书无论从社会学佛学道家等角度去看。包罗万象。里面学问很深。可以去看李宗吾版西游记。
我国历史上,不但要怕老婆的人才能统一全国,就是偏安一隅,也非有怕老婆的人,不能支持全局。从前东晋偏安,全靠王导谢安,而他二人,都是怕学界的先进。王导身为宰相,兼充清谈会主席,有天手持麈尾,坐在主席位上,正谈得高兴,忽报道:“夫人来了”,他连忙跳上犊车就跑,把麈柄颠转过来,用柄将牛儿乱打。无奈牛儿太远,麈柄太短,王丞相急得没法。后来天子以王导功大,加他九锡,中有两件最特别之物,曰:“短辕犊”,“长柄麈”。从此以後王丞相出来,牛儿挨得近近的,手中麈柄是长长的,成为千古美谈。孟子曰:“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王丞相对于他的夫人,可真可谓孤臣孽子了,宜其事功彪柄。
有人说外患这样的猖獗,如果再提倡怕学,养成怕的习惯,日本一来,以怕老婆者怕之,岂不亡国吗?这却不然,从前有位大将,很怕老婆,有天愤然道:“我怕她做甚?”传下将令,点集大小三军,令人喊他夫人出来,厉声道:“喊我何事?”他惶恐伏地道:“请夫人出来阅操。”我多方考证,才知道这是明朝戚继光的事。继光行军极严,他儿子犯了军令,把他斩了,夫人寻他大闹,他自知理亏,就养成怕老婆的习惯。谁知这一怕反把胆子吓大了,以後日本兵来,就成为抗日的英雄。
南怀瑾在为李宗吾《厚黑学》所写的序言里说:“在我的印象里,李宗吾一点也不厚黑,可以说还很厚道”,他特别提起李宗吾有一次对他传授成名之道:“要想成功、成名,就要骂人,我就是骂人骂出名的。你不用骂别人,你就骂我,骂我李宗吾混蛋该死,你就会成功。不过,你的额头上要贴一张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的纸条……。”
为什么骂人能出名?骂刘邦、曹操、刘备等脸厚心黑,是在揭人短处,实验显示,说人家的短处比说长处会更引人注意;越引人注意,你自然会越有名。另外,骂就是批评,你批评某人,虽然会让当事者讨厌,但只要批评得有理,第三者可能反而会对你另眼相看。
这是一种两难,赞美别人虽然能讨人喜欢,但却容易被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加以批评,虽然会让人觉得自己功力较高,但却也容易得罪人、惹人厌(惹人厌当然也可以出名)。为了减少惹人厌,批评时通常需加上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像李宗吾说“你的额头上要贴一张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的纸条”。但更多是以“赞美与批评兼而有之”的方式来处理,南怀瑾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他的《厚黑学》序言表面上是在说李宗吾并没有像一般人所说的那样“坏”,这是温和的赞美;但却也说“我没有照他这个办法办,所以没有成名”(其实南怀瑾也很有名,但靠的不是骂人),这种间接的不赞同就是温和的批评;我们可以说南怀瑾是“寓批评与赞美”。
《李宗吾作品集》,作者李宗吾,由凤凰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本书率先提出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业,一定要“厚颜心黑,无所不用其极”!作者引经据典,拿三国中的曹操、刘备、孙权以及史记和其它历史上的人与事做为佐证,以古喻今,针砭时弊。厚黑学说自问世起,便引来巨大的争论与非议,并被蒋介石钦定为禁书,下令通缉作者。
该书在经历40年的轰动效应之后,逐渐在思想史上展露出深远的影响力和冲击波,开启了对国民性反思的思辨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厚黑学》再次成为台湾、香港地区及日本的畅销书,此后又在大陆引发热潮,成为很多官场、职场中人研读、反思人类根性和为人处世的参考书。
在华人世界,林语堂、梁实秋、柏杨、李敖、南怀瑾、张默生、李石锋等学问大家都对《厚黑学》进行过全方位的推演和研究,纷纷指出,李宗吾在文化史尤其是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僭越性,为中国现代思想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贡献。
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厚心黑而已。
厚黑学共分三步功夫,第一步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第三步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
求官六字真言:“空、贡、冲、捧、恐、送”。
做官六字真言:“空、恭、绷、凶、聋、弄”。
厚黑的施用,定要糊一层仁义道德,不能把它赤裸裸的表现出来。
办事二妙法:锯箭法:补锅法。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背后算计你的小人永远不会消失,这是中国特色。小人不可得罪,同样小人也不可饶恕,这是万世不变的真理。对小人要忍让,退一步海阔天空。惹着小人就等于惹了麻烦,天底下顶数小人惹不起。说到底小人也有心小的一面,对待这种人一定要稳准狠,你可以装做什么也没发生,天下太平,万事大吉,然后来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毒攻毒,让他知道:小人也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做好人要有水准,做小人同样有难度.但是,古往今来,哪个朝代都有小人,真的没有对付小人的好办法,不知道敬而远之是否可行?
厚黑学这门学问,法子很简单,用起来却很神妙。刘邦、司马懿把它学完了,就统一天下;曹操、刘备各人掌握了一半,也能称孤道寡,割据称雄;韩信、范曾也是各人掌握了一半,不幸生不逢时,偏偏和厚黑兼备的刘邦同时生在一个时代,以至都归于失败。但他们在活着的时候,凭借他们在厚黑上的一得之长,博取王侯将相,煊赫一时,身死之后,史传中也占了一席之地,可见厚黑学还是不辜负人!
其书有后续,是说男女关系,名曰《老婆经》,怕老婆才能有大发展,是现代中国人生活幸福的指导教材。
其有作品:《厚黑学》书最后是老婆经,《厚黑学后传》,《心理与力学》,《厚黑大全》,《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厚黑丛话》,《中国学术之趋势》,《社会问题之商榷》。
宗吾先生的著述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甚至畅谈物理学、经济学,凡百余万言,在经历40年代的轰动效应之后,逐渐在思想史上展露出深远的影响力和冲击波,开启了对国民性反思的思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