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顺利回归

2018-0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了78天的考察任务,于26日乘“雪龙”船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本次考察自7月11日开始至9月26日结束,总航程约13000海里,最北到达北纬82度53分.考查范围包括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等我国传统考察区域,以及俄罗斯北部的门捷列夫海岭.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李院生介绍,本次考察内容涉及物理海洋.海洋气象.海洋地质.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等学科,共开展了12条断面84个海洋综合站位作业,包括1个长期冰站.6个短期冰站的考察,顺利

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了78天的考察任务,于26日乘“雪龙”船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本次考察自7月11日开始至9月26日结束,总航程约13000海里,最北到达北纬82度53分。考查范围包括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等我国传统考察区域,以及俄罗斯北部的门捷列夫海岭。

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李院生介绍,本次考察内容涉及物理海洋、海洋气象、海洋地质、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等学科,共开展了12条断面84个海洋综合站位作业,包括1个长期冰站、6个短期冰站的考察,顺利、圆满完成了全部既定考察任务,部分工作超额完成。

考察队首次在位于俄罗斯北部的门捷列夫海岭进行考察;共完成5套锚碇长期观测潜、浮标的收放工作,成功布放我国首个白令海区域深水锚碇潜标;利用直升飞机围绕长期冰站在加拿大海盆布放了由13个浮标组成的浮标阵列,为我国历次北极考察构建最为规则的浮标阵列;首次在“雪龙船”上使用空气枪震源激发人工地震波,极大地增强了多道地震系统的地层探测深度。

考察队领队夏立民表示,2016年是我国实施极地考察“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是《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第一次在北冰洋实施科学考察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北极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时代,开始于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当时12个国家的10 000多名科学家在北极和南极进行了大规模、多学科的考察与研究,在北冰洋沿岸建成了54个陆基综合考察站,在北冰洋中建立了许多浮冰漂流站和无人浮标站。尽管随着北极的地理发现,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始了零星的海洋学、地质学、冰川学、测绘与制图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考察,但是国际地球物理年科学活动的成功,才标志着北极和南极科学考察进入了正规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阶段。

1990年8月28日,经过4年多的艰苦谈判之后,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俄罗斯共8个国家的代表,在加拿大的瑞萨鲁特湾市签署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章程条款,成立了第一个统一的非政府国际科学组织,也就是所谓的“八国条约”。这虽然是一个非政府机构,但章程条款明确规定,只有国家级别的科学机构的代表,才有资格代表其所属国家参加该委员会。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个带有明确政府标志的非政府国际机构。因为,对于北极或者南极这样的特殊地区来说,无论以什么名义开展活动,如民间团体、私人等,都会被视作某种意义上的“国家行为”。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又是一个科学机构,因而至少在形式上表达了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淡化经济、军事和政治色彩的愿望。尽管除了少数坚持理想主义的科学家以外,谁都知道不同国家在北极的利益冲突是无法完全回避得开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宗旨是科学、交流与协调,并且对正在北极或非北极开展与北极有关的重要科学活动的非北极国家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