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拘年龄降至14岁 能否通过众说纷纭
近日,公安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将行政拘留的执行年龄从16周岁降低至14周岁。也就是说,一旦相关条款获通过,行政拘留将可对14至16岁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执行处罚了。
这一措施的合理性引发争议。一些人认为,行政拘留执行年龄的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治安“难题”,并对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校园欺凌行为起惩戒作用。一些人则表示,降低未成年人行政拘留的执行年龄应慎重,该处罚方式对青少年违法行为“治标不治本”。
此次公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一条取消了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不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限制性规定,同时将初次违反治安管理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的年龄范围从之前的“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修改为“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外界普遍认为,这一修改是对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引发广泛关注的“积极”回应。
2016年8月,广东清远英德市公安机关打掉一个组织操纵未成年人攀爬入室盗窃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46名,团伙中有未成年人20多名,最小的年仅14岁。这些未成年人直接参与作案,有专人操纵、培训,教他们如何行窃,成年人则坐镇幕后。当地公安局副局长徐志锋说,“这些人很了解犯罪的量刑。他们知道,16岁才开始追究刑事责任,就专门选择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盗窃。”
如何解决实践中的这样的问题?有声音认为,降低行政拘留执行年龄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根据现行《刑法》规定,对于那些已经满14周岁的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要他们的违法还没有达到涉及“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等重罪之前,就不能采取任何的刑事强制措施;但等到真的达到了,已然大错酿成。从行政拘留到“刑事重罪”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研究员代秋影表示,对这种规定可以理解。未达刑事责任的这些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他们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矫治的措施。社会各界对于低龄化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行为矫治的效果并不满意。
尽管如此,代秋影却表示并不同意这样一种立法选择。他认为,在一定时期一定时间段,对减少发案量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它所带来的的负面影响会更多。
常年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宁波市海曙区检察院未检科科长王英指出,第一,十四到十六岁是未成年大脑关于共情、理解他人发育很快的阶段。如果羁押,严重的恐惧会导致这部分大脑发育受损,并且进程很难得到恢复;第二,未成年人对于时间感不如成年人,比如成年人被拘留十五、二十天,他知道这个时间很快会过去,但未成年人考虑不到很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很长的噩梦,心理影响很难修复;第三,未成年人在这个年龄段遭遇禁闭失去自由,会导致出来以后容易攻击他人。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姚建龙表示,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治安拘留不执行制度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状况总体显著向好,未成年人犯罪严重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其在刑事犯罪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9.81%逐步降低到2016年的2.93%。尽量避免将轻微罪错未成年人投入监禁机构、避免短期羁押,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功经验。征求意见稿反其道而行之,可能面临的风险重大。改变“熊孩子”,还得追根溯源从他们家庭着手。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英辉认为,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因来看,应该进行专业的分层级的系统干预。国内有一些公安机关在探索警察训诫,在警察对违法未成年人进行训诫之后,有专业的社工跟进,包括对他本人进行跟进,对他的家庭监护的方式进行辅导,让其家庭改进监护方式,这样效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