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图片 图文:徐俊:“金镜头”记录蔡甸岁月

2017-05-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徐俊现在的办公室在蔡甸区文化馆二楼走廊的尽头,办公室里被各种文件.报纸.杂志挤满,和这里其他的工作人员们没什么不同.但走出办公室,看到墙上挂

徐俊现在的办公室在蔡甸区文化馆二楼走廊的尽头,办公室里被各种文件、报纸、杂志挤满,和这里其他的工作人员们没什么不同。但走出办公室,看到墙上挂着的照片,徐俊脱口而出的点评“暴露”了他的专业:“距离远了一些,这样的角度我拍照时会避免。”

     30年前,他曾是当时《汉阳报》唯一的摄影记者,是闻名蔡甸的“金镜头”。他的镜头,记录了蔡甸最早的万元户,98年抗洪的万众一心……从黑白到彩色,从胶卷到数码的变迁,他的镜头里定格的是一幕幕蔡甸岁月。

拒绝银行工作去照相馆当小工

1961年出生的徐俊,高中毕业后到煤矿做过小工,到酒厂灌过酒,甚至还在船队里当过临时工,跟着货船到湖南拖机械设备。1979年,中央落实相关政策,本来有机会去银行工作的他,坚持要去当时蔡甸唯一的照相馆——汉阳照相馆当小工。

他说,之所以要选择这个收入比银行少很多的岗位,还是源于儿时的经历。他上学时正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动荡岁月,父母在乡下劳动改造,他在农场看到有人拿着苏联造的老式相机拍照片,咔嚓作响的快门,亮晶晶的镜头和一张张生动的照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他就迷上了摄影。

在照相馆里,徐俊很快就学会了照相、冲洗等各项操作。当时的照相机很笨重,他现在还记得,要把头伸到相机后面盖着的黑布里,对好焦距后捏一个气球,闪光灯曝光的时候还会“嘭”的一声响。看着来照相的人拿到他冲洗的照片,露出满意的微笑,徐俊觉得很高兴。

照相馆的工作虽然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但是一直难得有休息日,逢年过节人们都要来照相,反而是他最忙的时候。

为此父母帮忙找上级协调,安排他到汉阳科委工作。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徐俊不久后就跟领导建议,设立了一个照相工作室,购买了全套设备,还自己建了一个暗房,继续从事摄影工作。

跑遍大街小巷成蔡甸“金镜头”

徐俊的照相工作室在当时的汉阳县出了名。1984年,他被调到《汉阳报》工作。后来汉阳县改为蔡甸区,他也成为了《蔡甸报》唯一的摄影记者。

为了拍摄春耕春种的场景,他脱下鞋袜,挽起裤管,光着脚就跳进早春的稻田里,拍摄农民插秧。为了拍摄冬季农田水利大修的场景,他爬到树上,拍摄万人大修汉阳新民河的照片,被《长江日报》选用做头版头条照片。

改革开放初期,蔡甸产生了第一批万元户。当时柏林镇的陈小佩,靠做家具致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第一次去拍摄,正在做木工的陈小佩看见来了“大领导”,赶紧想去换身衣服,却被徐俊拦住了。原来,他一眼就看中了陈小佩衣服和手上的木屑,这才最能体现一个木匠的工作状态。

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徐俊跟随蔡甸区领导,一直坚守在长江大堤上。白天,他在抗洪抢险一线,用镜头记录下现场的一幕幕,到了晚上,他在暗房里冲洗胶卷挑选照片。两个多月下来,他瘦了一大圈,也黑了很多。后来,《湖北日报》举行98抗洪专题大型图片展,其中就选用了他的8幅作品。

2003年,徐俊到区文化馆担任工会主席,摄影部主任。平时除了参与组织文化馆里的群众文化活动,他也经常用相机记录一个个精彩瞬间。作为蔡甸摄影协会副会长,他还经常到蔡甸的各景区采风拍照。用镜头记录美丽的蔡甸,是他30多年来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