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波地狱一季 《地狱一季》与兰波的精神悲剧

2017-10-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地狱一季>与兰波的精神悲剧   在兰波的全部作品中,

                                           《地狱一季》与兰波的精神悲剧   在兰波的全部作品中,《地狱一季》最让人联想到作者的生平。

这本诗集常被误解为一串自发的呼号,一团松散的混乱。事实上,这是一部非常成熟的作品,结构严谨,形式奇特,自成一体。诗人凭借语言的模仿力深入剖析了一种处于极度精神危机中的个人心态。 其核心为"地狱"。

且抛开社会的意义不谈,诗人讲述的是一个人在地狱中挣扎、奋进的过程。 "我终于使人类的希望在我的精神中幻灭。"这种破灭是精神本身的危机,也是一个异教徒的初始。在摒弃了希望的道路上,终于凝视到了那必然死亡的尽头。

而作为死后的结果,永远的救赎和永世的责罚,永上天堂和永下地狱成了唯一存在的两个极端。可能,成为了纠结其间的痛苦,正因为有了可能,才会挣扎,才可能挣扎。 因此,徘徊成了一种基本形式,在两个极端中摇摆不定成了这部作品最显著的风格,一如他的诗句:"要么一切,要么全无。

"憧憬与幻灭、沉醉与狂怒、伟大的理想与失败的绝望,徘徊于极端之间所忍受的是一种撕扯的痛苦,无休止的彷徨让脆弱的灵魂永无宁日。而且无论如何选取,都意味着最动容的虔诚和最阴险的背叛。

或许是出于万般无奈,或许是找到了新的超脱。诗人最终选择了一种"回归",回归作为个人的本源,也是回归人类的本源——"离开如此恢弘的原动天堂,将自己的灵魂融化在风雨飘摇的大地上。

" 在这里,个体的选择与基督教所讲述的历史中,类的选择显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个体的时间轴成了整体的时间轴的缩影,这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个体生命所背负的沉重使命?唯一我们所能知晓的是,诗人一生都想竭力摆脱基督教的束缚,却一生都受到了基督教个体悲观态度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题目中的"一季"也体现出了诗人对时间轴和个体时间分布的看法。一生就是一季,还是一生可分为几季?这里由于思考方式和角度的不同,并无定论。

  正如诗人迷一般的一生一样,《地狱一季》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也是疑点众多,说法不一。某认为,应当从整体上去感受和理解诗人的用意,不能断章取义。

因为诗人所写的是一种历程,是作为整体的一季,只有全面地把握其用意,才不至于曲解这部充满矛盾的作品,更何况它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矛盾的必然结果就是危机,危机加剧的后果是自身的分裂,而分裂则导致更大的矛盾。

这矛盾犹如一场叛乱的风暴席卷而来,摧毁并颠覆了原有的一切。于是,原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被怀疑,追求的方向开始发生扭曲。至此,"荒谬"的精神悲剧出现于诗人的精神世界。 但是,并不能说矛盾是精神悲剧产生的根源。

因为矛盾产生于强烈的反差和冲突,这种冲突通常被解释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或者说是自己所期望的人生和现实人生的反差。 本文旨在对精神悲剧进行探讨,因此让我们继续回归主题。表现在兰波身上的这种精神悲剧或许是一种额外的产物,它与矛盾并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上文中所体提及的这种源于矛盾有回归于矛盾的恶性循环的中间产物是自我憎恨和自我逆反,即自发的对自身现状的极度不满和对原有自我意识形态的破坏心理。

作为这种心理的副产物,精神悲剧是这个无休止的循环中唯一称得上是结果的东西,也是我们唯一所能预见到的结果,如同呈螺旋状坠落(堕落)的Lucifer一样,眼前只有地狱和不断加剧的精神悲剧。 那么,为什么说它是"荒谬"的呢?请注意,这是因为戏剧本身是缺乏真实性的,它的"荒谬"在于它像大麻一样泯灭了幻境与现实的差异,就如同一个可怕的谎言,让活人与幽灵同床共枕。

精神悲剧终究还是脱离不了悲剧的本质,正如悲剧始终都是戏剧的一部分一样,它在狭隘的自我逆反与自我毁坏中找寻着安慰,亦如吸毒者在大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