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王健林 万达王健林暗战香港“壳王”詹培忠 称自己不做黄光裕
陈长伟早年毕业于华侨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后来从事投资行业,陈的太太陈双妮从事过房地产行业,妹妹陈冬雪则是厦门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可以看出,陈氏家族具备地产和金融两个产业的专识和经验。也可以看出,詹培忠对陈氏家族非常信任和放权。如果陈氏家族的控股是真实的,那詹培忠几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因此,谜底不难猜到,詹培忠是这笔可换股债券的主人。
其实,这笔可换股债券的出现十分蹊跷,与当时恒力商业地产一贯保守的业务风格不符。按照公告所言,恒力商业地产举巨债是为开发恒力城。
在被装入上市公司之前,恒力城是个合作项目。当年的市长办公会议纪要显示,福建中旅持股5%,Amazing Wise Limited 当时透过大隆实业集团公司持有恒力城95% 权益。恒力城的总投资35,241万元人民币,按权益归属计算,Amazing Wise Limited 仅仅需要支付3 亿多人民币投资。
恒力商业地产首任主人苏邦俊的开发项目一直不多,规模也很小,通常以合作开发为主,而且甘做小股东。而此次苏邦俊一反常态,举债30 亿港元巨资,控股建筑面积达242,268 平方米的恒力城,这个变化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因此,合理的推测应该是,这次发债的实际推手是詹培忠。2007年,苏邦俊已经71岁,即将退出江湖养老。詹培忠相中了恒力商业地产这个壳,进入上市公司,并通过发行可换股债券,将恒力城项目装入上市公司,反向控制恒力商业地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恒力商业地产第一次被借壳。
借助可换股债券,采用了资产置换方式,詹培忠牢牢控制了上市公司,同时拿到一笔250,000,000港元的"类现金",或用于恒力城项目的初期投入。从投入产出上看,不到4 亿元人民币投入的项目,恒力商业地产以超过30 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对詹培忠而言,该笔交易获得的是暴利。
当然,这个项目涉及的真正幕后关联方是谁,并非我们研究的重点。但可以肯定的是,恒力城幕后的交易,比我们已见到的公开资料复杂有趣得多。
2008年开始,小股东陈长伟变成第一大股东。这笔可换股债券是否换了主人?假如陈长伟有足够的财力,他肯定不会接手这笔可换股债券。这是因为,可换股债券要成功兑换,恒力商业地产要有巨额现金支付。恒力商业地产有现金支付能力吗?
一直到2012 年前,上市公司都没有这个能力。
从2008 年到2012 年6 月的五年中,上市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只有港币0.23 亿元、0.89亿元、1.38 亿元、2.09 亿元和0.58 亿元,这其中还包括部分银行受限资金。另外,恒力商业地产长期处于仙股的地位,股价长期低位横盘,交易量萎靡,股市套现亦属无望。
因此,陈长伟不会接手这笔可换股债券,詹培忠也不可能向他无偿或低价转让这笔可换股债券。因为这将意味着失去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壳生意也做不成了。詹培忠自然不答应。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笔可转债的真正主人都只能是詹培忠。而詹也是王健林(专题阅读)买壳上市最主要的谈判对象,陈长伟仅仅是台面人物。
这笔巨额可转债设计非常精巧。通过它,詹培忠收获了上市公司,同时还可通过恒力城的收益,源源不断地收获真金白银。
2011年1日17日及2012年1月18日,陈长伟分别兑换了8,000,000元及30,711,000元可换股债券。截至2012年12月31日,可换股债券的未偿还本金额为1,800,000,000 港元。这也意味着,陈长伟已经通过可换股债券兑换了上市公司901,700,000元现金。因此,完全可以说,可转换债券的日常功能就是掏空上市公司恒力商业地产的现金流。
王健林:不做黄光裕
在恒力商业地产的詹培忠时代,可换股债券是上市公司通往实际控制人之间合法的资金通道,方便掏空上市公司现金;在卖壳时,又可成为控制上市公司的筹码,以供讨价还价之用。对于买壳方而言,这极有可能会成为一颗埋下的雷。
另外,很多壳公司大股东开始仅出售少量股份,暗中控制了大量公众股份,对二级市场进行操作。买家在买壳后,就成了大股东或庄家赌桌上的牌,股价因此大起大落。
11年前,詹培忠正是用这些手段,将黄光裕玩弄于股掌之上。这一次,詹培忠碰到了王健林,会不会如法炮制?王健林会不会重蹈黄光裕的覆辙?
军人出身、一贯杀伐决断的王健林意识到,必须一开始就要把这些雷排掉。特别悬在外面的巨额可转债,如果按照买壳的成交价0.25 港元计算,将未偿还的18 亿港元变成股份,也会冒出72 亿股,远远超过王健林实际购买的65% 的控股股数。